全国唯一!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在芜开建

编辑:王宇 发布时间:

3月28日,天气晴好。在芜湖经开区龙山街道天门山风景区脚下,全国唯一的长江渔文化博物馆开工建设。

▲梅韬/摄

3月22日,全省春季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会议在芜湖召开,会上公布了长江芜湖段流域渔业资源正在逐步恢复。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一周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是一部保护长江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别法。芜湖多地举办了《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周年宣传活动。

长江大保护芜湖在行动,成效已初步显现。

相关阅读→《在李白写诗的地方,芜湖扛起“中国唯一”》

禁捕退捕开局早行动快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早在2020年7月,芜湖就全部完成退捕任务并全面落实禁捕措施,开局早行动快。芜湖市成立了渔政大队,沿江各乡镇成立了渔政中队,同时成立各级护渔队,将“捕渔人”转变为“护渔人”,极大充实了执法力量。 

为确保渔民“退得出”,芜湖市加快推进转产安置。截至2021年底,全市禁捕退捕渔民帮联建档1159户4259人,镇(街)、村(居)干部直接“1对1”联系服务禁捕退捕渔民家庭。对退捕渔民就业情况实行动态跟踪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每年,各地相关部门都会组织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同时对有就业愿望的上岸渔民进行技能培训实施再就业。

重拳出击 长江芜湖段渔业资源在逐步恢复

3月,正是长江刀鲚(俗称刀鱼)洄游而上、最肥美的时节。往年此时,芜湖的江边停满了持有捕捞许可证明的捕捞船只,这也是渔民们一年当中的丰收季。

据悉,为严厉打击长江非法捕捞行为,芜湖市多部门充分发挥“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全线控”执法监管合力,强化日常执法监管和跨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充分利用“渔政执法人员+护鱼员+网格员”的执法监管网络,加大对非法捕捞全环节、全时段、全天候巡查巡航频次力度。同时,运用“智慧长江”渔政信息指挥系统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消除日常监管盲区。

眼下是长江十年禁渔期,肥美的刀鱼虽然吃不到,但却换来了长江芜湖段的水清岸绿,换来了长江芜湖段渔业资源的逐步恢复。

在23日召开的全省春季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芜湖坚持“禁”“养”同步发力,在落实禁渔令的同时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监测,根据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较2020年夏季相比,2021年长江芜湖段夏季种类数增长54.5%,渔获物数量同比增长23.8%,长江芜湖段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

这点从芜湖江边江豚出没的频次就可证实。长江大保护一年多来,芜湖市民多次在江边发现了江豚出没,甚至成群结队出现。最近一次是今年的2月25日,有网友航拍芜湖新地标鸠兹还巢时,无意中拍到江水中嬉闹的江豚。

源远流长的长江渔文化 芜湖来传承保护

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源头,几千年来人们渔猎而生,诗人笔下的“一叶扁舟”、“渔舟唱晚”等美好的长江劳作场景是那么令人动容。

▲长江,母亲河。费波光/摄

在十年“禁渔”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背景下,绵延数千年的丰富璀璨的渔文化(渔船、渔具、渔法、渔技、渔俗等等),可能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长江渔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芜湖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既是给散落的长江渔文化“安家”,给历史一份回忆,更是从另外的层面让长江大保护政策深入人心。

2021年12月10日,中国(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暂定名)项目正式启动。

▲梅韬/摄

经过前期部署和谋划,3月28日,项目正式开工。

占地面积345亩的渔文化博物馆内容丰富,包括:

五个常设展区——

中国渔业史与渔文化历史陈列

长江流域渔民与渔村文化陈列

长江流域传统渔船、渔具与渔法展

长江水生生物与渔业资源展

长江十年禁渔与生态文明展

互动体验区——

稻鱼鸭复合体验区

生态体验区等

▲梅韬/摄

不久的将来,李白诗中的天门山风景区将矗立一座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指标体系,集收藏、展示、研究、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这里也将成为展示长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推动人与长江“人水合一”、共生共荣、生生不息的有效载体。

记者:李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