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

邓繁剑:用“初心”留下“红色印记”

字体大小:

人物简介:邓繁剑、男、1959年5月出生,1977年2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退休干部。

事迹简介:邓繁剑本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和对军事战史的爱好,以及早些年他在荻港镇担任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职务,对荻港历史文化充满深厚情怀,弘扬荻港红色文化一直是他本人心愿,直至退休仍不忘记。近年来他积极收集、整理、研究有关渡江战役方面的战史资料,特别是受荻港镇党委委托编撰《渡江战役在荻港》展厅文案后,积极开展工作,认真学习研究,深度发掘档案史料,完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战史文案。为弘扬红色文化、讴歌光辉历程、宣传荻港人民在渡江战役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正文:

“抢救性”采访让红色记忆永存

对于邓繁剑来说,写作并非难事,但是在进行抢救性采访活动中,像荻港鹊江的胡明月、庆大的操世昆、繁昌退休干部姚纯修这些亲历者、见证者毕竟都为80多岁的老人,他们有的表达能力不好,记忆力减退;有的体弱多病,卧床不起;有的听力不好,沟通困难。”每一次采访,邓繁剑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前查阅资料,拟好提纲。可即便如此,采访过程还是一路艰辛。“采访这些前辈不是简单的一说一记,因为时间跨度大,战争年代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要确保文字材料准确,采访后还要做大量工作。”每次采访结束后,针对老人们讲的事件、地点、人物,邓繁剑都要想方设法找各类史料进行印证补充。为了核实地名,他还购买了荻港、繁昌、芜湖、安徽及全国地图。初稿完成后,还要再度联系采访对象及其家人审稿,确保材料的准确性。

一步一脚印记录历史的点点滴滴

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事实,精准做到历史材料的准确性,邓繁剑数次前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图书馆、江苏渡江胜利纪念馆及安徽渡江战役纪念馆等,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同时,他特别强调宣传作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以慰藉革命前辈在天之灵。近年来对一些遗漏或鲜为人知的史实进行求真求正。完成了区委宣传部交办的专项课题《先遣渡江侦察始末》以及《33军99师为渡江第一梯队》、《无衔将军贺敏学渡江在繁昌》等。

整理历史材料,最需要的就是要拥有严谨的学术态度,邓繁剑为求真查实某一地名,他翻山越岭,到田间地头,深入一线采访、核查,数次到荻港鹊江、赭圻等地。同时重走先遣渡江大队在繁昌、铜陵、南陵等侦察行军路和重要地点,追寻前辈的足迹。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重要价值的的内部档案资料。由于很多第一手文献、战史资料并没有公开出版发行,无法获取。只有通过加强于外界各方专项交流,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获得内部资料《第二十七集团军1935—1949英模功臣单位人物事迹汇编》、档案资料《国民党皖南会战经过及经验教训报告书》等。

邓繁剑还虚心征求各方面意见,完善保证文案稿件质量。文案草稿完成后,为了保证展厅展览真实、准确、全面的展示内容,体现荻港地方特色,镇党委多次组织有关方面进行座谈研讨,几易其稿,完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战史文案。

在整理史料过程中,邓繁剑始终坚持敬重前辈,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荻港鹊江的磨子岭尚存当年的老屋和道路,引起高度重视。磨子岭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繁芜游击队重要的交通情报联络站,特别是在渡江战役打响前的交通情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向荻港镇党委、政府进行汇报,并向区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作为特例,写进了专项课题《先遣渡江侦察始末》中。

留住历史文化根脉,守望乡土文明

邓繁剑说,由于镇里一些高龄老人相继失忆或不断作古,导致不少民间史料将永远淹没于历史长河中,散落各地的文物、老物件等,也在不断残损、消失,若不及时抢救性地挖掘、整理、保护,将对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愧疚,因此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

由于邓繁剑已是退休人员,身体等诸方面因素也不允许他进行高强度的工作,所以,邓繁剑想加大吸收一些对历史感兴趣并且愿意为家乡历史文化做点贡献的人员,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做好文史、战史资料的征集、采访、编撰工作,为抢救保护千年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继续奉献余力。

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荻港镇干部群众眼中的“好党员”;他呕心沥血为渡江战役在荻港这段历史发挥余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退休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舒晓景 吴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