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芜湖

一路好景——漫游湾沚,探寻跨越千年的历史底蕴!

字体大小:

这段时间

各种文旅消费券的发放

说走就走的周边游又火热起来

游完周边的山水

你是否会更向往一些

拥有悠久历史文化

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呢?

湾沚是一个

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美丽小城

悠久的历史给它留下了

 丰富的文化魅力 

今天就和小编一起

感受独特的湾沚文化之旅吧


十三官巷:礼仪

图片

在湾沚六郎有一座千年古村落

它那鲤鱼形的地盘

在绿水环绕中积蓄着力量

对着远处的荆山跃跃欲试

它的名字,正应了那句老话

“鲤鱼跳龙门”——官巷

图片


官巷的由来



自宋代以来,这座村庄前后出了十多位官员,在那个等级森严、官场礼节严苛的封建时代,他们为尊重宗族礼仪、避免骚扰乡邻,分别开辟了各自出行的巷道,留下了“十三官巷”的美名,也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故事。

图片



汝励巧辟登仕巷

官礼宗法两相全



(上下滑动查看)

在南宋朝孝宗时期,一天黄昏,在通往芜湖东筦的官道上,匆匆走来一位中年男子。只见其,身着灰布长衫、头扎方巾,肩挎行囊,风尘仆仆,清癯的脸庞满是疲惫。当他看到远处依稀可见的村落,眼角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他不觉加快了步伐。来者乃芜湖陶氏远近闻名的儒士陶旸。陶旸,字敬斋。多年前,陶旸辞去官职,追随南宋大儒朱熹游学四方,如今,返归故里,欲开堂授业,传播朱学,培育弟子,造福桑梓。


图片


不觉,陶旸已走近家乡村落前的一座木桥。但见眼前伫立着一位少年,神情专注地望着落日辉煌的西天,那半天红霞晕红了他稚嫩的脸。陶旸停下脚步,注视着少年。那少年浑然不知,慨然叹到:“金乌烈焰,光耀庭宇,壮哉、伟哉!大丈夫当如是。岂可久困于垄亩之中矣。”陶旸闻之惊喜,好!少有大志,可塑之才,它日定可担当重任。


图片


少年闻声,回头一望,当下跪倒:“父亲大人在上,孩儿有礼。”陶旸定神一看,原来少年并非他人,而是自己的长子汝励。父子相见,喜出望外,双双说笑着回到家中。

陶旸离家已有多年,其子汝励长期受教于其族弟,人称德贤子的当地儒生。德贤年轻时便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人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曾经也想追求功名,扬名立万。可年轻时的一个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图片


一个炎热夏天午后,德贤子靠在村口的大槐树下读书。耳边传来嗡嗡的微小声音,眼皮似乎格外沉重,不知不觉便耷拉下来。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老者,慈眉善目、红颜白发、长须垂胸。老者径直问道:“年轻人可是陶氏族人?”德贤闻言连忙答道:“不才正是,敢问老先生有何赐教?”老者微笑着说:“我观你的面相,眉清目秀,但眉目之间有一道皱纹,虽胸怀报国之志,却无俸禄之福;如若走上仕途,必有飞来横祸。”德贤听了眉头微皱、沉吟不语。老者继续言道:“如今,芜湖陶氏立足未稳,诗书不兴。你饱读经书,当哺育弟子,夯实基础,为陶氏子孙未来腾达做一块柱石吧。”说吧,老者挥动手中拂尘在德贤的脸上轻轻掠过。德贤一惊,睁开眼,但见眼前一片空旷。心中纳闷,遂走到池塘边,低下头看着水中的自己,果然,在眉宇之间有一道横向皱纹。耳边回想起老者的声音,心想:看来我这一辈子应该为陶家后代做一基石了。于是,德贤放弃了追求功名的想法,在家乡开办学堂,专心授徒教学。陶汝励便是德贤的第一批学子。汝励天资聪慧,小小年纪已经是熟读诸子百家经典,见识独到,常与老师谈古论今,深得德贤子喜爱。


陶旸对儿子汝励的聪慧与学识非常赏识,但也发现汝励年少气盛,多有浮躁之气。数日后的一个夜晚,父子二人坐在庭院中谈论古今。陶旸望着满天的星斗,不觉想起晦翁先生,渐渐陷入了沉思。汝励见状问道:父亲大人所思为何?陶旸闻声低头凝视着儿子:晦翁先生说,人的一生离不开“理”与“气”。“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信,是先天的善性所在,是为天理。每个人来到人世,便具有了“理”,所以,它是人的“天命之性”。但,人体形成后,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形成了善恶有别的“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中恶的一面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私欲。朱子曰:君子当存天理而灭人欲,便是这个道理。听了父亲的一席话,汝励眼前豁然开朗,虽然四书五经已娴熟于心,可其中的道理还没有参透。


于是,在父亲的辅导下,汝励潜心研习朱子理学,深刻体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逐渐树立了为圣贤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匡扶朝纲的政治理想。几年后,汝励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才俊,并一举荣登理宗朝进士榜,授礼部员外郎,成为芜湖陶氏第一位进士。


图片


陶汝励登科走上仕途后,兢兢业业,谦恭谨慎,后拜为龙图阁学士兼知枢密院。作为芜湖陶氏第一位进士入仕为官,其地位与影响不可谓不大,乡里父老皆以汝励为骄傲。


一次,陶汝励回乡省亲,乡邻宗亲闻讯齐聚村头跪拜相迎。其中不乏族中叔伯,汝励甚是不安。汝励居家期间,一旦出行,必经村中乡道,邻里相见或是跪拜,或是恭迎回避。一日,汝励途遇恩师德贤子,白发苍苍的老人竟然也向汝励行跪拜礼。此事对遵循朱子理学的陶汝励带来很大的刺激。虽然,官为民主,官大民小,官场礼节难违;可宗法制度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啊,宗法民俗也当遵守。此事如何是好?心中纠结,让陶汝励夙夜难寐。


图片


次日,陶汝励在庭院中往来辗转,不觉走到后花园,他顺着后门看去,只见后门不远处便是通往县城的官道,于是,他萌发了从后门开一条巷道作为自己外出的通道,以避开村里百姓通行的乡道。于是,陶氏村落便有了一条只为一家人出行的巷道。


图片


巷道开辟以后,乡邻村民再也不必有回避之扰,而陶汝励也不再有内心之纠结了。乡亲村民感其大义,称其巷为登仕巷。正可谓:登庙堂而不忘乡情,为避民而辟小巷。 



审斋巷口迎朝阳

官巷自此成风尚



(上下滑动查看)

图片


陶炽为陶汝励之子,少时一直跟随祖父陶旸研习朱子理学。陶炽六岁那年,一日,陶旸照例在自家花园读书,忽从书房中传来一阵稚嫩的声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陶旸甚是惊奇,这不是晦翁先生的《观书有感》吗?遂走进书屋,只见幼小的陶炽正跪在书案前的太师椅上,读着晦翁文集,那神情很是专注。直至陶旸走到案前,方才放下书来“阿翁,我读得对吗?”陶旸慈爱地抚摸着孙儿的头:“很好!可你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幼小的陶炽答道:“诗中所说,好像是咱家门前的那口方塘,像打开的一面镜子,映着天上的云朵。要问这池水为什么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流进来。”陶旸听了情不自禁地夸奖:“对!这也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接受历代圣贤的思想,才能保持鲜活的人生啊!”陶旸说着,眼睛透过窗棂遥望着东南方向,那是晦翁先生曾经讲学的地方。这话像是对孙儿说的,也像是对自己在说。陶炽抬起头,看着祖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图片


陶炽在跟随祖父学习的几年里,经常聆听祖父讲朱晦翁的故事。特别是祖父说的朱熹拜会郑樵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陶炽的一生。


图片


话说,朱熹年轻时被朝廷授予泉州同安县主薄,他从建阳赴同安上任,路经莆田时,去夹漈草堂拜会当时著名的隐士、史学家郑樵。年过五旬的郑樵仅用“豆腐、白盐、白姜、荞头”相待,两人谈诗论文三天三夜;下山时,朱熹的书童对此颇有微词,朱熹却说:“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当朱熹告别郑樵离开草堂时,郑樵送至堂前。朱熹的书童非常不满意说:“相公老远跑来见他。今天离开时,他也不送一程,太不礼貌了。”朱熹说:“他送我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都很宝贵啊。”正说着,前面草丛里突然哗啦一声,一只五色雉鸟从头顶飞过。两人不由得回过头来,却见郑樵还站在远处的草堂门口前,保持原先送客的姿态,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朱熹笑着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图片


陶炽一生以朱熹为楷模,珍惜时间,手不离书;并时时告诫自己,生活应该注重内涵,而不应讲究形式。


图片


在祖父的指导和教育下,陶炽学识、文章均高出同辈一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不到二十岁,便通过乡试、会试,并于绍定二年获进士第三名,授翰林院修撰。


图片


陶炽在京为官三年,照例当回乡省亲。陶炽想到,回乡省亲、度假,本是家人、宗亲相聚,其情融融、其乐融融之事。可官场繁文缛节苛刻,等级森严,弄不好会如同一汪冰水,冷冻了宗亲之间的脉脉温情。于是,陶炽想到了父亲曾在家中开辟的登仕巷,便提前寄书家人,让家人在门前另辟了一条巷道。此巷道便是“审斋巷”。至此以后,陶氏家族,凡在外为官者,其家中必另辟巷道,以避乡邻,渐成传统。官巷上下历经近千年,陶氏祖先先后留下了十三条巷道。


图片


所谓:陶炽省亲防扰民,寄书家人辟巷道;后世子孙皆如是,官巷村名由此来。

十三条巷道就有十三块展板

记录了官巷这个古老村庄

历史文化底蕴

和独特而宝贵的价值观

图片

陶氏族谱陈列馆

同时也是村民议事和活动的场所

主要陈列了过去的农耕用品

意在提醒后人忆苦思甜,不忘根本

 
图片
图片
 

带上小朋友来官巷

感受陶氏族的家训、家风

一起勤廉、好学、上进吧!





图片


西河古镇:码头

图片


西河畔江而建

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

粉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鳞次栉比

街长两三里,湾湾的青石板路,油光水滑

无言地诉说着小镇的沧桑过往


徽州古镇看西河



西河古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南部,是一座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古镇,也是徽派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古镇。

图片

房屋店铺建于圩建两侧,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因此,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有的路面几何与窗户平行。街心大都是青石路面,古镇曲折蜿蜒约 1200米,街道南北走向。

图片

从古镇牌楼开始,分上下街,上街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徐会兰巷、江东巷,中街内侧有芮家巷,均为老街横连,通往沈公圩内,也可通向沿河水运埠头,整座古镇显得古朴。

图片



深入西河,因水而兴



图片

西河古镇是青弋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运码头,明中期开始便是芜宣一带徽商的集散地,至今仍保留着晚清的徽派风貌。

图片

青弋江水,讲述着这座城的故事。早在明朝隆庆年间,水路交通方便,往来船只常序泊于此歇宿,已成为山区竹、木、柴、炭销售中散地,来自下游的粮商在此设点收购粮食,商业市场非常热闹。

图片

到了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渐多,集镇复于繁荣。竹木手工制作业盛行,街头巷尾遍及竹木器店铺,大户大家开设粮行,收购大家粮食运销沿江城市,河岸上还有竹、木商行,此时街道逐渐扩展向北延伸,镇上除山、杂、百货店外,还新开槽坊(酿酒)、糖 坊、药铺、烟店、客栈、饭馆等。

图片

民国初年,集镇又趋于复兴,青弋江中经过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区运来,停靠于此,船只往来也很频繁,常日达七八十条,此时集镇已成内河天然码头。

古镇远离城市的喧嚣

这里的夜宁静、祥和、又充满诗意

这趟拥有徽商文化魅力的旅程

带上家人一起来体验吧

图片
图片


陶辛水韵:荷


图片

陶辛水韵是著名的芜湖十景之一

北宋年间成圩的陶辛水韵

水道纵横,犹如迷宫

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人工水利工程

号称“江南铁圩”

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千年水乡



图片

陶辛水韵景区核心区香湖岛上种满了品种不同的荷花。泛舟陶辛体验十纵十横的古水系,观赏荷花岛,江南水乡田园的清新与质朴,令人流连忘返。

图片

陶辛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荷花种植面积达2万亩、品种多达530种。每当入夏以后,千亩水面莲叶接天,荷花映日,使“陶辛水韵”更添异彩,吸引远道游客纷至沓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陶辛圩筑成于北宋年间,圩内水渠为井田式,沟沟相通,渠渠相连,呈“八卦”形分布。这样的布局不仅得益于古文化的熏陶,更是出于实用的考虑。

图片

在规划筑圩时,古人便已经考虑到水系相通的很多好处——可以使每一方土地都获得充分的灌溉,不至于荒废任何一块宝贵的土地;可以使人们很便利地去往圩内各处,以免去行走的劳累。

图片

自古以来,陶辛便盛产水稻等各类水产品,延续至今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老芮”粮油、传云葡萄、陶辛青虾等,质量皆为上乘,成为区域内能够叫得响的产品。这与陶辛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有关,也是辛勤的陶辛人民智慧的传承。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也有了飞速增长,富裕起来的陶辛人,不再仅仅追求生活的便捷,也更关注生活的品质。

图片

于是,陶辛又紧追时代的发展,转型升级,发展成适合人们休闲、娱乐、观景的荷花小镇,成了游人趋之若鹜的美好乡村。陶辛的任何一处地方,池塘里、沟渠旁,甚至人们房前屋后摆放的水缸中,你都能发现荷的身影

图片

微风中,阳光下,初夏的荷是迷人的。荷叶是那样翠绿,荷花是那样娇艳,荷香是那样醉人。站在荷塘中,荷叶荷花密密匝匝,一眼看不到边。

图片

古人的智慧与荷文化相遇

散发出千年水乡的崭新魅力

趁着仲夏时节来陶辛

感受清新荷香吧~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