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块芜湖

芜湖好小伙,捐髓救母!

字体大小:

记者8月23日从芜湖市文明办获悉,安徽文明网发布2024年二季度“安徽好人”榜单,我市“95”后杨年嘉名列其中。

杨年嘉是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迎江村村民,在一家工厂上班,母亲汪为慧确诊白血病后,为挽救母亲的生命,他四处求医,最终捐髓救母,将母亲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母亲确诊

2020年12月,母亲汪为慧突然高烧不退,杨年嘉立刻带着母亲去市里的大医院,一系列检查后,母亲被确诊为白血病。

一般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在六七万左右,但母亲汪为慧的白细胞数却高达十万多,医生建议立即转到大医院治疗。

杨年嘉拿着母亲检查报告单的双手不停颤抖,世界仿佛灰暗下来:“我永远记得那个日子,2021年1月4日,是我人生中最无助最难过的一天。”杨年嘉眼里含着泪,“那张报告单现在还放在我床头柜的抽屉里。”

那天,杨年嘉立刻辞去工作,对于白血病一概不知的他只能借助手机上网查询白血病的相关知识,一个人带着母亲的检查单前后辗转治疗白血病全国排名前几的医院,得到同样的建议:想要救命,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

为母捐髓

骨髓移植前的母亲,身上插满了管子,大小便只能在床上解决,杨年嘉和新婚妻子轮流照顾母亲。

这期间,母亲被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很长一段时间,杨年嘉的回忆就是不停地签字、交费。

每晚杨年嘉都坚持守在母亲的病床前,母亲看着趴在床边睡着的杨年嘉,默默流下眼泪,她知道孩子此时已疲惫不堪,就连睡着时的眉头还紧皱着,即使她想喝水或者上厕所也会忍着,不想麻烦孩子。

尽管治疗费用高昂,一家人却从未有过放弃的想法。

给母亲捐髓前要配型,我和两位舅舅都能与母亲匹配。经过医生严格筛选、综合考虑骨髓质量等诸多因素,最后决定用我的,因为我更年轻,造血干细胞的活力更强!

“年轻”二字,意味着一份汩汩流动的活力,意味着一份稚嫩却毫不怯懦的担当。作为家里最年轻的孩子,在这场巨变之下,杨年嘉快速完成了由被保护者到守护者的转变。

“她是我的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人,是我最亲最爱最重要的人,如果能让她重获新生,我义无反顾。

别说要我的骨髓,就算是要我的骨头要我这条命我也会答应!妈妈给的,我仅仅是还了一点点。”杨年嘉一遍遍地对医生说。

骨髓捐献对于捐献人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为了延续母亲生命的火种,他每天坚持跑步锻炼、调理饮食,也戒掉了烟酒,使身体完全达到了捐献的标准。一系列地检查、一袋袋地抽血,即使心里有害怕、不安、紧张,但他从不敢让母亲知晓半分。

繁琐而紧密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没有让杨年嘉动摇,反而让他的救母之心更加迫切坚定。“妈,我有健康的骨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进手术室前,母子俩紧握双手,做了一个约定:要好好活着!要永远地在一起!

“机器将血液从我的右臂抽离,分离出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后,再将血液输回我的左臂。”捐髓过程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最终,机器从杨年嘉血液中分离出的两百多毫升造血干细胞,被尽数输入母亲体内。

爱的奇迹

中国有句古话:“乌鸦反哺,小羊跪乳。”20多年前,母亲给了儿子一次生命,20多年后,儿子还给母亲一场新生!

与直系父母进行配型,是一种半结合,和全结合相比,难度高出很多,同时排异的风险也会增加,加上母亲汪为慧的白血病导致基因突变,医生说手术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骨髓移植能否顺利谁也不知道。

整场手术前前后后经历了三个多小时,术后汪为慧还要进入无菌仓观察,一个月后,母亲病情出现好转,

“爱的奇迹”终于出现,这对母子的手术宣布成功!

这让杨年嘉长期堆积的疲惫一扫而空,昔日被母亲呵护的孩子,终于能挺身而出守护母亲了!

杨年嘉救母捐髓的感人事迹传遍了周边十里八村,乡亲们提起他都赞不绝口。“作为儿子,我能为母亲分担的苦只有这一点点罢了。”

在杨年嘉眼中,自己为母捐髓并不是件值得骄傲自豪的事。

“一路走来或是辛苦或是疼痛,都不及母亲所承受的九牛一毛,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我都要守护母亲,拼尽全力!”

杨年嘉坚定地看着母亲。

母亲出院后,杨年嘉为减轻家中经济负担,迅速回到工厂上班,下班后不管再忙再累,他总会陪着母亲说说话为母亲按按摩。手术后的排异反应,母亲都经历过,杨年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防止病情复发,每次去医院的定期复查,杨年嘉总是会请一天假专门陪着母亲去。


记者:胡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