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头条工作室

聚“人”气 开“创”力——芜湖构筑“双创”人才生态圈

字体大小: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感召天下英才,打造活力迸发的“创业之城”,向着这一目标,芜湖孜孜以求,深耕细作。

何以将有志于创业者聚于一堂?

“芜湖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她的包容给了我们青年创客试错的机会。”在“90后”海归创业者向源哲看来,政府支持政策好,城市发展前景好,创新创业氛围好,这对每位创业者都是“磁吸力”。作为者山文创书店总经理,向源哲还曾以文创产业青年创业者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芜湖市第二十八场“畅聊早餐会”。可以与市委书记面对面畅谈本土文创企业的发展,也让他直接感受到芜湖对于创业者的尊重和创业环境的优渥,从去年开始一系列创业政策的频繁出台,更让他感慨“创业者赶上了好时候”。

肥沃土壤植出创业“枝繁叶茂”

我市推出“菁英人才”“返芜创业”“青年启航”三大创业计划,与“紫云英人才计划”形成联动,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创业人才支持体系,积极招引各类高水平人才成为创业城市“合伙人”。

加速招引高水平创业人才,加紧培育高素质青年创业人才,“两条腿”协调,跑得才快。

一方面,我市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通过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芜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最高可获得1亿元资助;建设涵盖一二三产的“创业良种库”,鼓励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入库遴选,对入库的人才创业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的项目资助;建立返芜创业补贴奖励机制和引荐奖励机制,支持芜湖籍在外人才返芜创业,最高给予每年5万元的奖励;每年扶持1000名以上大学生创业,资助100个以上大学生创业项目,单个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的项目转化资助。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招引领军人才41人、高端人才1303人,新引进大学生4.5万。

另一方面,芜湖丰富的高校资源不能浪费。我市依托在芜高校打造“创业意识、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阶创业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创业学分、发放项目资助、提供创业场地,提升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创业能力,年均培育2000名大学生创业人才。近年来,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2569项,申请各类专利 8074件,从芜湖高校内先后走出了强海波、吴明明等青年创业领军人物,其中强海波创办的东昊网络年营收达到18亿元,吴明明创办的中梦公司年营收4.2亿元。

我市还建设了芜湖青年创业中心,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举办青年创业“满天星”系列公益讲堂,采取高端论坛、专业授课、创业路演、产业研讨等形式,向青年群体分享创业经验、提供创业指导、解决创业难题。建设“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首创专升本“创新创业班”培养模式,在国内遴选创业能力较强的专科毕业生,提供本科学历教育和创业辅导,政府每人每年补贴1.8万元培育费用,年均可为芜湖市选留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50人以上、开设初创企业5家以上。

高能级创业载体“出手不凡”

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提升创业能级,则是积蓄高质量发展能量的关键。我市出台了《奋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具体举措》,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集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为一体的高能级人才创业平台,为各类人才创业主体落地生根、成长壮大注入强劲动力。

按照规划,我市高标准建设安徽创新中心,重点招引院士、市级以上领军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打造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城市的“创新创业共同体”,目前已对接意向项目20多个(其中院士项目2个)。支持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重点企业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用平台,2021年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在站博士后总人数达62人。

我市正在探索人才创业飞地建设,选址上海市松江区建设G60科创走廊芜湖产业创新中心,吸引上海优秀创业团队项目入驻孵化。已帮助入驻企业在沪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0余人,其中博士10人,推动形成“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的科研人才“共享模式”,带动高端研发创新资源加速向芜湖集聚。

创新创业,正成为芜湖催生经济发展内生动能的“新赛道”。

全媒体记者 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