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芜湖

稳就业惠民生 让幸福“有感”而发

字体大小:

芜湖日报记者 陈旻

在家门口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手机上就可以方便求职,大学生在网上申报补贴直接到账,就业困难人群可以得到免费培训,办理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待遇从多趟跑到“零跑腿”……人社的工作就是这样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不断用一个个“小确幸”托起广大群众“最温暖”。

稳就业 筑牢民生之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自然成为人社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市创新性采取线上打造“就业+创业+用工+培训+服务”五位一体的“就业芜优”一体化服务平台,向求职者和经营实体提供求职招聘、技能提升、创业扶持、就业政策宣传等就业创业服务,实现劳动者“一键求职”,市场主体“一键用人”。线下在每个社区建立就业服务驿站,每个驿站配备2名就业服务专员,将就业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基层,直面群众需求、提供暖心服务。

通过“访企拓岗促就业”“促进就业认知行动”,让在芜高校毕业生提前认识芜湖、感知芜湖,愿意留芜就业创业;留芜就业的大学生,通过“芜湖市紫云英人才服务平台”,可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和稳定就业补贴“即申即享”“零材料”办理,现已发放3万人次、9000多万元;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我市多渠道开发募集就业见习岗位,让他们在就业路上多一种选择。

而对困难就业群体,市人社部门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临时性专项岗位,兜底困难群体就业底线,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就业援助暖心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帮扶,对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保补贴,目前全市共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099.52万元。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市实名制新增就业10.98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2.1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63.89%;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11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95.23%。通过积极开展“就业促进行动”,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就业计划试点,落实“53353”拓岗计划,针对性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打造“就业芜优”品牌。

强保障 排解民生之忧

我市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将参保企业和群众办事频率高的50多个办事项纳入网办,全力推进服务举措便民利民,全力打造“社保暖心贴心服务窗口”。通过“就近办”“畅通办”“一网通办”,推进社保服务零障碍、零办理、零跑腿、零材料、零距离“五零服务”,打造“综合服务窗口”,切实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市人社部门梳理现有业务,以“事”为单位对业务经办事项进行拆分,划分出前台综合受理业务和后台流转审批业务,并通过内部流转、数据共享、“二次”材料减免等方式,对各事项的申请材料逐项研究精简方案。对涉及多个部门办理的事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流程和经办材料,调整科室职能和人员配备,变串联为并联,实施无需分项,一次取号、内部流转、多项办理的经办方式。通过流程再造,消除了业务壁垒,压缩经办材料,提高经办效率。

现在,在芜湖,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可以不受户籍限制,符合规定不论其户籍,持身份证或社保卡均可在我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外来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农民等在我市用人单位就业的,均由用人单位办理养老、失业、工伤参保登记,与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单位职工参保登记、项目工程施工人员工伤保险备案登记可以网上办理,灵活就业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办理参保缴费;养老待遇核发“零申报”,失业保险金申领“零材料”,养老待遇资格认证服务“零距离”,企业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实现“全程网办”……每一个改变,对应的都是群众关心的、现实的、直接的利益问题,一道道“减法”换来了群众获得感的“加分”。

促增收 激活民生之力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我市多措并举加大促进城镇居民增收力度,让各项促进城镇居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变得更鼓。

依托“创业芜优”、群众满意度调查等途径在生活频道、人社局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播放城镇居民增收小视频,宣传我市各项促进增收的政策措施,发放记账户“致尊敬的调查户一封感谢信”。在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和营造良好稳就业环境上狠下功夫,加大为企业减负力度,稳定就业岗位,强化对创业的服务支撑,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增收,为调查户提供一对一政策指导与帮扶,紧扣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协作、服务城镇居民增收工作的良好氛围。

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联系,开展业务培训,确保全市样本户记账数据可以全面真实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状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牢固树立统计法治意识,严把数据质量关,配合统计部门做好样本轮换工作,与记账户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居民记账现状与存在的困难,确保新一轮样本记账工作顺利开展,更加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全市城镇居民收入情况,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