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坚持“三个+”模式 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法治新动能

字体大小: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司法局坚持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由点及面、同频共振,持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融入新方式,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芜湖做出新贡献。

坚持“纵向+横向”调解 推进治理领域新拓展

完善矛盾纠纷化解联动体系。依托市多元化解促进中心、矛调中心等形式多样的一站式调解平台,纵向构建形成市、县(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纵向”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格局。横向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元矛盾纠纷化解联动体系,推进诉调对接、警民联调、访调对接等工作模式,实现调解、诉讼、行政复议、仲裁等纠纷解决方式横向衔接、无缝对接。全市共设立1120家人民调解委员会,71个镇(街道)、936个村(社区)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覆盖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物业管理、消费纠纷、知识产权、婚姻家庭、商会等领域,2021年,全市专兼职调解员3901名,共计调解案件30642件,其中调解成功30595件。

创新矛盾纠纷化解参与方式。在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信访中心分别设立律师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站,安排律师在信访调委会值班,2020年以来共计接待咨询1300余人次。实现“一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49家律师事务所、10家基层法律服务所与936个行政村(社区)签订法律顾问协议,村居法律顾问代理诉讼案件和法律援助案件共计2100余件,为村居两委提供合同审查、村规民约提出法律意见等法律服务1100余件,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法律服务。

打造矛盾纠纷化解亮点品牌。充分发挥优秀人民调解员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品牌调解工作室建设工作。湾沚区先后成立了“老前辈调解室”“董跃进调解室”“王国庆调解室”“徐明惠调解室”“乡贤调解室”“老董调解室”6个调解工作室。繁昌区家声调解工作室结合当地民情民俗和生活习惯,在调解文化打造、调解室装饰风格、物品的文化寓意及摆放等方面,具有个性化。并且注重空间布局与使用功能的有机结合,对调解室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建设,在符合统一要求和规范的基础上,创出凸显本地特色的服务标志,形成个性化的调解文化符号和标识。

坚持“线上+线下”渠道,推进治理效能新提升

推进线上“解纷芜优”应用。依托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通过互联互通的线上模式,将司法部门、行政部门、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各方调解资源汇集到一起,一期平台上线了全市镇街以上人民调解委员会80多家,平台已进驻调解组织223家,调解员802名,2021年线上调解案件2234件,其中已调解成功1648件。“解纷芜优”二期升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总预算180万元,升级内容包括重新构建系统层级权限管理体系、建立调解员解纷能力星级评价体系、对矛盾纠纷数据深度分析,对接皖事通、12345热线平台、社管通端口、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升级完成后,系统的便捷性、科学性、实用性将进一步增强,打造形成具有芜湖特色的多元化解线上平台,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效率,节省社会成本和资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推进线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全面建成、运行良好。建成7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1个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936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体平台全面建成。其中2021年4月,全国领先、全省首家、法律服务事项最齐全的市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成运营。以“五区一馆一廊”规划建设,设置11个服务窗口,引驻服务内容101项,提供高质量、全面化、一站式的公共法律服务。成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率先设立芜湖市仲裁委员会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仲裁中心,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12348安徽法网”建立法律服务店铺176家,发布各类法律服务产品1091件,实现网络店铺开通率100%,12348服务热线覆盖全市。 全市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仲裁委员会、人民调解组织等机构总数达1239个,各类法律服务人员5553人,法律服务办事10万多件。

加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市法宣办、市司法局、市委宣传部等六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见》。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成芜湖宪法馆、周郎法治文化艺术馆、板石岭农民普法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展馆,营造了“出门有法、抬头见法、知法守法、办事循法”的良好法治文化氛围,增强了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开展法治文化(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命名市级示范基地 21 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10个。

坚持“严管+教化”并重 推进治理风险防控新常态

加强统筹贯通、各方协同,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重点人群专项组办公室制定出台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和工作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加强沟通衔接,增强协同意识,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推动阵地建设、分级分类,强化针对性教育帮扶。推动各县市区普遍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展了心理辅导、心理疏导、法制教育。坚持每月召开社区矫正分析会,及时分析现实社区矫正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社会活动情况、认罪悔罪情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市社区矫正机构坚持开展每季度督查,通过心岸智慧矫正信息化系统让社区矫正对象适时报告在位情况。全市共建成23个安置帮教基地,其中建设政府投入为主的过渡性安置基地1个,依托企业建立的安置基地22个。繁昌区在峨山镇打造司法行政创新基地,建设大棚6.1亩(6个种植大棚)、办公用房4间,涵盖了社区矫正训练场地、劳动场地、集中教育学习场地、安置帮教人员过渡性宿舍、法治文化广场等。目前,基地已过渡性安置对象30余人。

市司法局将抓紧时间查缺补漏,立足实际,重点从基层治理、法律服务、重点人群管理等方面,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强化司法行政人员队伍建设,为群众提供普惠化、便捷化、均等化的法律服务,继续助力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高效开展。(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萍/文 图片来源于芜湖新闻网摄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