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搜

从沙漠电站到资金融通 “一带一路”闪耀上海元素

字体大小:

累计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近300亿美元、与10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生跨境人民币收支12万亿元、与59个国家92个行政区建立友好城市(区)关系或友好交流关系……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二届“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暨2023上海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大会27日举行。作为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上海通过投资合作、软硬联通、人文交流,在互联互通和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上海力量”。

经贸投资双向奔赴

在巴基斯坦,上海电气运营的塔尔煤田煤电一体化项目有力保障当地40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在以色列,上港集团投资的海法新港码头一期项目是当地60年来建成的首个新码头;在东南亚,上海企业建设的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青山园区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十年来,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清单越拉越长。

在沙漠里建电站,难度可想而知,上海电气运营的塔尔煤田煤电一体化项目做到了。“中国同事的技术非常专业,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能够运营这个电站。”塔尔煤电项目发电部员工马兹哈尔·汗表示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经贸投资合作是其重要内容。十年来,上海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搭建国际经贸投资合作平台,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贸易畅通,提升双向经贸投资规模能级,实现与合作各方的“双向奔赴”与“共商共建共享”。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上海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规模持续扩大。从2013年到2023年6月,上海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投资294.68亿美元,累计承包工程合同额710.44亿美元,一批标志性项目屹立于合作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设立上海市“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统筹全市优势资源打造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公共服务矩阵

不仅“走出去”,更要“引进来”。“一带一路”相关企业利用上海优势,不断扩大中国市场业务。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来自新加坡、土耳其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已有47家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

从尼泊尔的特色羊绒制品到土耳其的特色香氛,从阿富汗的饰品到阿根廷的皮具,位于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附近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一带一路”元素的商品琳琅满目。统计显示,“一带一路”国家在此设的国家馆达41个,占比超过60%。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负责人薛迎杰说,未来将持续放大进博“溢出效应”,让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中国市场机遇。

软硬联通铺就合作之路

对于东南亚地区的胶农来说,除了关注新加坡、日本的橡胶价格,上海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是“必修课”。随着中国期货市场逐扩大开放,一批“上海价格”走向海外,见证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水平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制度、发展水平、法律规定、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便捷的沟通,软硬基础设施及标准的联通是关键。

规则标准“软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过去十年,上海大力提高金融、法律、仲裁、标准对接、质量认证等服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全面促进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和融合,保障企业走得稳、发展好。

位于上海自贸区的 “一带一路”技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心是一个典型。该中心持续促进“一带一路”区域内机构与国际认证机构的检验检测结果采信与认证结果互认,目前已分别成立中东分中心、东南亚分中心、东亚分中心、中亚分中心等。“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我们促成‘一次检测、国际通行’,为‘一带一路’国家商品进出口破除技术障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认证二部部长顾宏伟表示。

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上海特色。统计显示,到2022年底,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有17个“一带一路”货币挂牌交易。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有超过千家境外机构主体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和“债券通”渠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包括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阿联酋和菲律宾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163家境外机构主体,持债规模近万亿元。

发挥国际城市联络优势以及海港、空港、数字港枢纽优势,上海着力打造内联外畅的全球物流网络体系。上海港已成为国内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面最广的港口。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海运航班数、集装箱吞吐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22年海运航班数658班,集装箱吞吐量1485.7万标准箱,较2013年分别增长超过40%和55%。

中欧班列-上海号开通以来,初步实现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去程和回程全覆盖。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欧班列-上海号累计开行117列,总货重约逾9万吨,总货值约36.85亿元。上海此前试点的中欧班列公铁联运拼箱,已有试点企业完成首票试单运作。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当前,上海正积极探索“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澳大利亚、智利、瓦努阿图、萨摩亚等4个“丝路电商”国家馆已入驻核心功能区。着力促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上海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市场设立海外仓18个,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人文交流拓点扩面扎牢根基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板块,“一带一路”电影周用电影开启对话,每年汇聚“一带一路”国家的重量级电影展映、联动。数据显示,到2022年,上海主导推动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扩展到48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个机构,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数量达31部。

电影对话是人文交流的一个缩影,“一带一路”是经济发展之路,更是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鉴之路。上海市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借助本地传媒集团推动在线文艺走出去。2017年10月20日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如今已有174家成员机构,来自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文旅传媒融合发力,展示美丽上海、讲好中国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来上海还建成海外中医药中心7家,累计接诊患者109.3万人次,上海医疗队在捷克、马耳他、摩洛哥、泰国、毛里求斯等地提供中医药服务。“仅在摩洛哥,2022年中国援助医疗队诊治患者超过4万人,填补了当地医院在青光眼等手术领域的空白。”业内专家介绍。

正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上海,还依托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科技人文交流。到2023年6月,上海累计支持共建了39个市级“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17个国际技术转移及跨境孵化平台。新加坡全球创新联盟(上海站)、“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亚洲企业孵化协会、上海中俄创新中心、中以(上海)创新园等载体先后启动建设。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上海市在全国率先设立“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交流项目,共支持173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吸引众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来沪开展为期12个月的科研工作。

面对保护主义逆流,开放合作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新十年、新起点,上海还将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