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搜

合肥老城红绿灯路口建议全面恢复人行横道

字体大小:
来源: 编辑:苏慧 热搜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弯腰侧身,小心翼翼地拾阶而下,刚走几步又停下,手抚膝盖,面有难色。这是昨天下午,老城区四牌楼地下过街通道的一幕。

曾几何时,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似乎成为城市交通现代化的“标配”,甚至被誉为“靓丽的风景线”。但日久天长,人们发现,这“上天入地”的感觉,真不如在斑马线上“闲庭信步”来得舒适、安全。尤其随着老龄人口增加,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行走不便、安全性差的问题更显突出,越来越多的行人将其视为“畏途”。

记者采访发现,那些由交通信号灯控制、同时又建有行人立体过街设施的交叉路口,完全可以拆除路口护栏,恢复人行横道,由人们自己选择过街方式。为市民计、为城市经济计,我们都要呼吁:归来吧,斑马线!

行人不便,摔伤事件频发

合肥老城区星罗棋布着近十处过街天桥、地道,大部分天桥、地道处于由信号灯控制的“信控交口”,分别是:大钟楼过街天桥、四牌楼地下人行通道、老市府广场地下人行通道和过街天桥、徽州大道交庐江路过街天桥、宿州路交寿春路过街天桥等。为方便行人,这些立体过街设施部分建有手扶电梯,但均为上行电梯,且有时间限制。四牌楼地下通道四个出入口和岛式公交站台均有上行电动扶梯,使用时间为上午七时至晚上八时,这也意味着,在此时间之外,行人只能“爬楼梯”了。

站在四牌楼地道入口向下看去,颇有“幽深”之感。台阶漫漫,共64级,按住宅楼半层9级、一层18级台阶计算,行人过街相当于要一口气下三楼半,走上几十米,再登上三楼半。这个过程,不惟令腿脚不便的老人望而生畏,即使是年轻人也会感到不便。

手扶电梯对于老人来说,往往危机四伏。在四牌楼地下通道联通岛式公交站台,据该站台一位陶姓值班人员透露,曾亲眼见有老人在电梯上摔倒、摔伤。对此,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设施管理中心一位徐姓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此类事件确实屡有发生,“这是普遍现象。老年人想上电梯,但是手脚协调性没有年轻人好。”

绕道而行,城市商业“躺枪”

就过街天桥而言,年老体衰和残疾人过天桥,会增加他们出行的不便;逢雨雪天气,梯道湿滑,亦令行人存在通行风险。你喜欢“如履平地”,还是“爬高下低”?答案不言而喻。研究表明,店铺台阶若多于三级,就会将许多顾客拒之门外。立体过街设施也令许多市民感到不便,因而选择绕行。家住省卫生厅宿舍的陈先生,每天晚饭后都会出门散步,“常规路线”是由长江路到淮河路步行街,感受长江路的怀旧典雅与步行街的年轻活力。但行至四牌楼,他会向南由徽州大道拐上红星路,再经宿州路转到长江路。如此绕一圈,就是为了避开四牌楼过街地道,“我觉得地道和天桥代表着累人、危险”,四十多岁的陈先生说。

人流即“钱流”,人流减少,对于城市商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四牌楼曾是合肥老城“自带流量”的繁华所在,地处城市中心、交通要道,新华书店、合肥百货大楼曾吸引无数市民。现在,一路之隔的淮河路步行街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相比之下,四牌楼地段就繁华不再了。由于过街地下通道的阻滞作用,这个曾经最热闹的路口,目前行人相对稀少,附近商店顿显冷清。此种现象在徽州大道交庐江路口、寿春路交宿州路口、大钟楼路口、老市府广场等地段,均不同程度存在。

政策明确,城市道路“无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出行设施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同月,住建部联合中国残联等12个部门印发《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 提出到2025年城乡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显提升,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百分之百,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政策已经发出强烈信号,合肥若因势而为,在老城率先进行城市道路设施无障碍改造,打造步行之都,既方便市民,亦可提升城市形象。

以天桥、地道代替人行横道,初衷是实行人车分流,减少行人干扰,让机动车通行更加快捷。随着现在堵车成为常态,我们发现,仅凭行人让出的那点“路权”,对解决由于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而造成的交通拥堵,无异于杯水车薪。反之,它对行人造成的不便,对城市经济的不利影响日益突显。因此,尽快拆去信控路口护栏,施划斑马线,立体过街设施与人行横道并存,让不愿“上天入地”的行人在红绿灯指示下穿越马路,是最简便、最经济、最人性化、最具效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