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暖新闻

四十余载守护折翼天使 母爱撑起生命晴空

字体大小:

高春香,女,1951年2月出生,原芜湖市钢铁厂工人,家住弋江区瑞东园一期小区。她以柔弱之躯扛起生命的重担,40余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智力及精神残疾的儿子;她在命运的风雨中坚守初心,用全部心血守护唯一的骨肉;她身患重病仍心系孩子,以志愿试药的方式与病魔抗争,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坚韧。她的故事,是平凡中的伟大,是苦难中的光辉。

命运骤变:从平凡母亲到“终身守护者”

1976年,高春香与丈夫组建了一个普通却温馨的家庭。儿子的降生曾让这对年轻夫妻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90年,14岁的儿子在一次午饭中突发抽搐,经医院诊断为癫痫,并伴随智力发育障碍和精神病。医生坦言:“孩子可能需要终身监护与医疗支持。”这一纸诊断书,彻底改写了高春香的人生轨迹。

“他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放弃”。面对儿子的病情,高春香早期工作期间毅然一边工作一边把儿子带着,全天候陪护在儿子身边。癫痫发作时,儿子会突然倒地抽搐,甚至咬伤舌头,高春香便学会了用毛巾塞住他的牙齿,整夜守在他身边;儿子因智力、精神障碍无法放心他独自生活,她便每天重复数十次教他如何生活自理。为了省钱给儿子治病,一件棉衣穿了十几年也舍不得换。

放弃选择,只为全心守护。身边亲友曾劝她“再要一个孩子,将来有个依靠”,但高春香坚定地摇了摇头:“我的精力只能留给这一个孩子,我要把全部的爱都给他。”从青春到白发,她日复一日为儿子做饭、陪护、治疗,陪他做康复训练。儿子无法用语言表达情感,但她总能从细微的表情中读懂他的喜怒哀乐。街坊邻居常说:“这孩子虽不幸,却有天下最幸运的母亲。”

双重打击:丈夫离世,独扛生活重担

2005年,命运再次给了高春香沉重一击。丈夫因长期劳累突发心梗离世,临终前只留下一句“照顾好孩子”。彼时,高春香已年过半百,既要面对丧偶之痛,又要独自承担儿子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社区曾提出为给予她帮助,但她婉拒了:“我能干活,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她40多岁内退后身兼数职,在凌晨四点起床打扫,白天赶回家照顾儿子,晚上接零活。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总是笑着说:“只要孩子能多笑一次,我就不觉得苦。”

社会帮扶与她的“倔强”。​社区曾多次提出为她的儿子安排残疾人托管服务,但高春香始终婉拒:“别人照顾得再周到,也比不上亲妈。”不过,她的坚韧也感动了无数人。菜市场的摊主常悄悄多塞给她几把青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定期上门免费诊疗;甚至有大学生志愿者主动提出帮忙照料,她却总说:“你们年轻人忙正事,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撑住。”

与病魔赛跑:肺癌母亲的“生命倒计时”

2018年,68岁的高春香在一次老年体检中确诊肺癌。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她却第一反应问:“住院多久?我不能离开家,孩子离不开我。”得知化疗费用高昂后,她甚至一度想放弃治疗,直到听说某医院正在招募肺癌新药临床试验志愿者,可以减免部分费用,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试药志愿者:用身体赌一个未来。临床试验意味着未知的风险,头晕、呕吐、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接踵而至。但高春香始终咬牙坚持:“试药能省下钱给孩子,还能帮医学进步,值了。”最艰难的一次,她因药物反应高烧40度,却仍挣扎着爬起来给儿子煮粥。病友劝她休息,她只是摇头:“孩子吃不上饭,我躺不住。”

“我若走了,他怎么办?”治疗期间,高春香悄悄为儿子准备了“未来计划”:她将日常护理要点写成厚厚的笔记本,标注儿子喜欢的食物、害怕的声音、常用的药物;她一遍遍教儿子辨认社区工作人员的照片,叮嘱他“有困难就找穿红马甲的阿姨”;她甚至省下试药补贴,攒出一小笔“应急基金”藏在衣柜深处。社区书记含泪承诺:“大姐,只要我们在,绝不会让孩子受苦!”

“不敢老,不敢死”的七旬母亲。如今,高春香的儿子已年过四十,而这位75岁的母亲仍在与时间赛跑。肺癌治疗让她的头发日渐稀疏,但每天清晨,她依然雷打不动地五点起床,先给儿子准备丰富的早饭,自己则咸菜馒头对付一口,再吞下一把抗癌药。有人问她最大的心愿,她望着窗外的阳光轻声说:“我想活到孩子后面,这样他就不用一个人留在世上了。”

平凡中的伟大,苦难中的光辉。高春香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用四十余年的坚守,在苦难中书写了最动人的母爱史诗。她的故事,让“孝老爱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凌晨的一盏灯、病床前的一碗粥、化疗室里的一个牵挂眼神。  

在芜湖这座文明之城,正是千千万万如高春香般的普通人,用善良与坚韧构筑起城市的道德脊梁。她的存在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爱的深度;文明的高度,正蕴藏在每个平凡人对责任的坚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