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欠下的债,我来还!”
吴大松(左)与村民走在翻新拓宽后的马场路上
“吴大松说到做到,用17年时间做豆腐赚钱,咬着牙帮老父亲还了60万元的债务,人品杠杠的”,提起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大蒋村的吴大松,村民胡章银说。
吴大松,一位普通农民,有着中国农民固有的品质——踏实勤劳,诚实善良。2月24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记者走进沈巷镇大蒋村,了解吴大松替父还债的背后故事。
“我不帮父亲还债,心不安”
刚走进大蒋村,记者就看到村口处有一块捐资功德碑,上面记录着为拓宽翻新村里道路而捐资的人物姓名以及单位,“吴大松”刻在前列。闲暇时,村民胡章银和老人们都喜欢在这条新路上走走,说起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吴大松,胡章银有满肚子话要说。
吴大松幼年时,父母离婚,父亲独自把他拉扯大。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吴大松的父亲吴硕寿从事种子生意,诚信经营,生意一直不错,还在镇街上盘了门面。遗憾的是,遇人不淑,生意上栽了大跟头,损失不小。2000年左右,吴硕寿由于借债太多,加之年事已高,无力偿还,愧于见人,便去外地的女儿家生活。
“我告诉父亲,不要担心,我想办法帮你还。”吴大松说,以前父亲有困难时,亲朋好友毫不犹豫地借出钱来,这是他们讲仁义,其实他们自身的生活并不富裕,不还的话,对不起他们,更对不起父亲。
听吴大松这么说,有人曾经劝他“你父亲欠债,从法律上说,不用你还”。吴大松说:“不是这么个理,不帮父亲还债心不安。”
大蒋村几乎家家会做豆腐,听说在一些发达城市做豆腐能挣钱,吴大松下决心也这么干,告诉乡亲们他打算出门做豆腐,一笔笔还债。
“为了一家子的尊严,我们必须还”
从2005年开始,吴大松远赴广东开始了做豆腐还债之路。由于刚开始手艺不熟,经营管理也不是太懂,反而赔了不少钱。就在他绝望之际,大蒋村的乡亲们又伸出援手,借钱给他周转。
在吴大松当初许下替父还债的决心时,他曾这样告诫自己的孩子,“这笔债若是不还,不仅是对借钱的乡亲们的不公,更会在我们家的名誉上留下污点。为了你们的未来,为了一家子的尊严,这钱我们必须还。”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在吴大松夫妇辛苦打拼下,10年后的2015年,吴大松还清了自己的外债,还积攒了28万元带回家乡,“这么晚才凑到一部分钱还给乡亲,只能请求乡亲多包涵”。
但28万元并不能覆盖全部债务,为了让大家放心,吴大松向乡亲承诺:无论如何,他都将信守承诺、还清欠款。此后,吴大松夫妇一边打理着豆腐生意,一边省吃俭用,将每一份收入都投入到还债之中。
有人说借条找不到时,吴大松就会询问父亲,吴硕寿会清楚地记得每笔外债。这样又过了7年,吴大松于2022年终于还完了父亲的所有债务,吴硕寿又回到家乡大蒋村,在久别的家园里坦然生活。
“感谢乡亲,尽力多为乡亲做一点”
“还完债,一家人才能挺直腰板,端端正正做人。我们还的是钱,还有乡亲对我们家的深情厚谊”,吴大松说。
2023年,吴大松看到,村里的交通要道马场路破损严重,比较窄,不能满足当前的交通出行,便发出倡议,“我们大家一起出钱或者出工出力,把这条路拓宽翻新”。吴大松带头捐资,100多户乡亲及周边爱心企业闻声响应,很快筹集了修路所需资金,同年路修好变宽,曾经路窄导致会车发生的纠纷不再有了,过年回家的村民大加赞赏。遇到涉及乡亲们的公益事情,吴大松一直热心满满,“多少年不在家乡,许多事都靠乡亲们照应,如今回来了就想着多为大家做一点”。
近年来,大蒋村打造和美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吴大松积极支持,时刻配合宣传移风易俗。他总用通俗易懂的话告诉乡亲们,“我在一些地方待过发现,不赌博不铺张的地方,日子越来越红火,死要面子活受罪没必要,孝顺要趁老人活着,大操大办劳民伤财……”
前不久,在鸠江区“鸠江好人”发布仪式上,吴大松作为诚实守信类“好人”获得表彰。大蒋村党总支书记刘佳佳说:“我们就需要吴大松这样的村民来配合协助,他们有威望,大家愿意听,在吴大松和其他德高望重村民的协助推动下,近年来,村里几乎不再有赌博等现象,红白喜事少有铺张浪费。”
大江晚报记者 吴敏 汪鑫 文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