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暖新闻

听不见的幸福生活

字体大小:

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人超过2000万人。今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那些不屈于自身缺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们。

生产线上的听障班长

节后开工,潘文祥和同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妻子,收到了单位发的“开门红”,每人800元。和他们一样的还有50多位同事,因为是听障人士,他们每人比其他员工多了600元。

潘文祥1981年出生,马鞍山人,后天用药致聋。2016年,他入职芜湖通和汽车流体系统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硬管手弯生产线工人。因为动手能力强、肯钻研生产技术,潘文祥逐渐脱颖而出。一年多后,善于传授技术、具备较强沟通能力的潘文祥,被任命为硬管手弯班组班长。

芜湖通和汽车流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和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从事汽车各类管路生产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直以来,该企业十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常年主动吸纳残障人士就业。该公司目前有60名残疾人员工,占全体员工数量的1/4,其中听障员工50人。2021年,公司获评全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2024年,公司获得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称号。

因为单工位、纯手工的工作特点,潘文祥所在班组,听障员工占比达60%。说起他们的班长潘文祥,同事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潘文祥中学毕业,相比其他听障员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脑子灵光,干活也勤快。关键是他特别会带徒弟,几个要点一比划,就能让新入职的员工迅速上手。工作一年后,对工作状况很满意的潘文祥,把同为听障的妻子也招引进通和公司,在软管班组工作至今。

每个工作日,潘文祥夫妻俩6:00起床,在家吃好早饭,一起出门。8:00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在单位食堂吃午饭,12:20开始下午的工作。下班后,夫妻俩在家吃好晚饭,晚上七八点钟,和在合肥读书的两个女儿打视频电话,了解一下她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潘文祥是后天致聋,他的父母和女儿听力都正常。两个女儿一个8岁一个12岁,目前在合肥由爷爷奶奶照料读书生活。逢年过节,一家人会在合肥团聚。

通和公司综合部部长陈薇介绍,公司对所有员工同工同酬,残障员工在奖金激励和日常福利方面要高于其他员工,而且基本上不安排夜班。公司举行年会,听障员工经常排演节目,潘文祥和班组的同事们都登上过舞台。听障人士有自己的社交圈,因为收入不错、劳动强度不大、能实现自身价值、工作环境归属感强,越来越多听障人士被招引至通和公司,招工用工形成良性循环。

帮助他们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离不开与残疾人自身实际相适应的教育体系的支撑。

记者从芜湖市特殊教育学校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建成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为全市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及孤独症等残疾儿童青少年,提供集义务教育、康复和高中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

据该校副校长江芹介绍,和其他孩子相比,听障孩子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但正因此较少受外界因素干扰,大多具有较强的专注力,非常适合独立操作的、对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的工作岗位。

学校为高中部听障学生升入高等学府,开设有素描、色彩、动漫、茶艺、面点等对口升学的专业课程,又为听障、智障、孤独症学生就业开设的咖啡、浆染、洗车、厨艺、园艺、美容美甲等课程,探索特殊学生职业教育的合适路径,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近年来,已有近百名听障生考入高等学校,安排学生就业30多人。

同时,针对残障人士存在的自卑、多疑等心理问题,学校还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尽可能地把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今年春节后,我市各县市区聚焦残疾人就业需求,举办多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助力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年后,潘文祥和同事们又招聘了七八名听障人士,进入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工作。在采访中,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以及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自信,令记者印象深刻。采访最后,潘文祥用手语告诉记者,自己的生活很幸福。

这些被上天捂住耳朵的人们,在自己的努力下,在日益友好的外部环境中,逐渐攀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金字塔尖,做到了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希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可以和潘文祥一样,开启自己的幸福生活。图为潘文祥(右)和同事们在生产线上进行手工作业。

大江晚报记者 邬杨 吴敏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