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暖新闻

徐学芳:用爱与坚韧书写人间真情

字体大小:

姑姑当“妈”十八载、瘫痪弟弟生命中最坚实的“拐杖”……在鸠江区沈巷镇南埂村大徐自然村,徐学芳的名字宛如一首温暖的诗篇,传颂着孝老爱亲、坚韧不拔的动人故事。

时间回溯到2006年5月的一个下午,正在广州做豆腐生意的徐学芳接到了一个令她揪心的电话:“你弟弟瘫痪了,弟媳妇扔下三岁的孩子走了,你快回来看看!”放下电话,徐学芳毫不犹豫地放弃生意,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看着瘫痪在床的弟弟和年幼无助的小阳,徐学芳的内心满是心疼和坚定。她告诉弟弟:“别怕,我会照顾好你们。”从那一刻起,姑姑成了“妈妈”,姐姐化作弟弟最依赖的“拐杖”,寒来暑往,不离不弃。

为了给小阳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徐学芳和老公商量后,把弟弟和侄子接到自己家里,收拾出一间干净的房间给弟弟,侄子和她的三个孩子一起住。每年过年,她都会早早地为小阳准备新衣服,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感受新年的喜悦。“姑姑为了照顾我和爸爸,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洗衣做饭,忙完家里又去打零工。”“姑姑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即使再辛苦,也会坚持每天接送我们上下学。”“她一直都很重视培养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我们好好学习,要求我们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小阳回忆着、述说着。

为了让弟弟能够保持身体的基本机能,徐学芳每天坚持为弟弟按摩,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却从不间断。她还细心地为弟弟擦洗身体,更换衣服和被褥,确保弟弟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每当弟弟因为病情而感到沮丧和绝望时,她总是温柔地安慰他,“别怕,有姐姐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徐学芳的付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习表现在行动上。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女们都非常孝顺,给舅舅按摩,陪舅舅聊天。“姑姑就是我的妈妈,我以后一定会好好报答她。”小阳说。

放弃了在外的生意,回到家乡的徐学芳不得不寻找更多的增收途径,于是她开始在家附近打零工。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板询问她村子里是否有人愿意来大棚或辣椒行上班。这个问题让徐学芳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村里的男人们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像她一样的留守妇女,为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干活呢?

起初,动员大家时遭到了拒绝。有的人说蔬菜大棚的活又脏又累,不如在家打麻将舒服;有的人说干活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还有的人说自己都没种过地,怎么去干活呢。但徐学芳没有气馁,她每天将家里安排妥当后,就去村头和大家聊天,分享自己在辣椒行干活的经历。比如,她曾一天赚了500元,靠自己的努力给家里添置了新家具。慢慢地,不少留守妇女心动了,纷纷加入“妇帮队”。如今,“妇帮队”已有20余人,姐妹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不仅为家庭增加了收入,还在农忙时节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种植大户的用人难题。

时光流逝,小阳长大成人,徐学芳和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十八年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亲情的伟大,展现了一个平凡姑姑如母亲般的无私与坚韧。她的爱,如同明灯,照亮了弟弟和小阳的人生道路,也温暖了整个村庄。

芜湖日报记者 俞冰清 实习生 钱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