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成长的他们 不忘“妈妈”“奶奶”的关爱
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近日,镜湖区荷塘社区党委书记张婷和社区关工委执行主任俞勇娣正在社区值班时,听见有人在喊:“张妈妈、俞奶奶在吗?”听到声音,两人赶紧迎到服务大厅外面,只见一位约20岁的姑娘和一位少年小跑着过来,跑得快的少年赶紧给了俞勇娣一个热情的拥抱。
虽然很久未见,但是张婷还是很快认出来,这是曾经在社区接受过帮助的留守儿童小映(化名)和他的姐姐晓涵(化名)。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关爱给这些留守儿童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让他们一直满怀感恩之心。
相识和关爱
如何相识这对留守姐弟?俞勇娣回忆,那是2016年下半年的一个傍晚,天气已比较冷了,她离开社居委后,正好看到姐弟两人孤零零地在地上画画。“我当时就说了一句,外面冷天快黑了,快回家吃饭喽。女孩子很有礼貌说,‘奶奶好,我们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爷还没下班,我带弟弟再玩一下’。我听了就问了他们住址,吃过晚饭后我就去了他们家,他们一家人在吃晚饭”。
“孩子爷爷告诉我,他们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奶奶因病不久前去世了,家里花了不少钱,现在租住在这里,两个孩子都是他在照顾,一个一年级,一个四年级。因为退休金不高,他还在外面打零工,为了孩子们生活能好一点。”听到这里,俞勇娣很同情姐弟俩的遭遇,表示,“以后就让孩子们到我们社区‘4点半爱心课堂’去吧,那里有志愿者能照顾孩子,还能辅导功课”。
从此,两个孩子放学后有了可以学习、玩耍的好去处。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都很关心他们。张婷那时候在社区负责团委工作,对姐弟俩特别关心。在社区保留的一些资料图片里,可以看到张婷正在为小映剪指甲(如图)。还有一张是春节前,父母不能回来,社区为他们安排拨打亲情电话。
张婷还记得,剪完指甲后,小映说了句,“我妈妈在家时也是这样帮我剪指甲的,张妈妈,你就像我妈妈一样”。
再遇和感恩
在这样满是关爱的环境里,姐弟俩在荷塘社区“4点半爱心课堂”度过了4年。4年后,因为搬家,两人离开了荷塘社区。此时,张婷也调到其他社区工作了数年。离开时,俞勇娣告诉姐弟俩,“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们”。俞勇娣也记录下他们的新住址,继续关心姐弟的生活和学习进展。
今年4月,俞勇娣遇到小映的爷爷,得知小映考取了重点高中,小映的姐姐也考取了大学。小映的爷爷说,“感谢你们的关心哦,一直想让他们去看看你们,又怕给你们添麻烦”。
果然,没过多久,姐弟俩来看望她们了。大家纷纷说着分别后的变化,小映现在住校,还是班长。他记得,俞奶奶和张妈妈经常给他和姐姐带吃的,志愿者哥哥姐姐教会了他很多学习方法。姐姐晓涵在大学里成绩也很好,她说,“我们很幸运,也很感谢俞奶奶,告诉我们人生路应该怎么走,让我们不要害怕困难,我一直都记着”。
记者与小映的爷爷取得了联系,“那段时间应该是我们这个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如果不是荷塘社区的俞主任、张书记,两个孩子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成绩”。
不放弃 愿分享
记者了解到,荷塘社区从2008年办起公益项目“4点半爱心课堂”开始,到如今“周六上午的爱心学校”,已持续16年帮助留守儿童、困难儿童甚至外社区困难家庭儿童辅导功课,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深受大家欢迎与夸赞。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多孩子如小映、晓涵一样,学会了人生不能轻言放弃,要不断奋斗。
张婷说,除了小映姐弟外,还有曾经在“4点半爱心课堂”的留守儿童来看望过他们,有的成了空姐,有的当了解放军战士,没有因为家庭的影响而放弃进步,“这些孩子都很不错,我们打算暑假邀请他们来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他们也愿意分享,让更多一时遇到困难的孩子能受到鼓舞”。
(图片由荷塘社区提供)
大江晚报记者 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