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暖新闻

王世秀:儿媳勇挑重担33载 用爱撑起一个家

字体大小:

初见王世秀,花白干枯的头发,又黑又瘦的身材,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阳光般温暖的笑容。鸠江区沈巷镇迎江村李村自然村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个能吃苦的人,33年的岁月里,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照顾一家子的责任。她把“孝”字深深刻写在自己的字典里,以无私的爱,演绎着人世间最朴实的“真善美”。

在别人眼中,王世秀是一个“不幸运”的人,她原是家中备受珍视的女儿,父亲的意外离世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王世秀也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了能顶半边天的人。成年后,王世秀由老家四川来到沈巷打工,与身患残疾的丈夫喜结连理,生下一双儿女,夫妻和睦,家庭和谐。

风平浪静的生活表面,暗涌突如其来。操劳了大半辈子的婆婆由于病情恶化倒下了,生活不能自理。王世秀为婆婆四处寻医问药,并揽下端屎接尿、洗衣喂饭、翻身擦背等累活脏活。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乏味的事情,王世秀从未有过怨言。婆婆胃口差,需少食多餐,每天要吃六餐,每餐王世秀都端到床前,一口一口喂给婆婆吃;婆婆大小便失禁,为了让婆婆保持干净,王世秀不厌其烦地将床上用品和衣服搓洗干净,有时一天要换好几次;知道婆婆心情烦闷,每天一边给婆婆洗脸,一边和她谈心,有时一边按摩,一边拉家常,把婆婆当成孩子一样宠爱着。

“世秀,你成天忙里忙外的累不累啊?”“不累。”当邻居问起来,王世秀总是憨厚地这样说。2008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婆婆的病情骤然恶化,看着日渐枯槁的婆婆,王世秀几乎泣不成声,虽然多次往返医院治疗,但终究没能留下老人家。临走之际,婆婆拉着王世秀的手,久久不松,眼神里饱含着感激与担忧。

婆婆去世后,小叔子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变得神智失常。大伯哥脑梗复发需要照顾,丈夫三级残疾干不了重活,照顾一大家子的重担落在了王世秀的身上。想起婆婆临走时担忧的眼神,王世秀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撑起这个家。白天,王世秀干完农活,便立马回家伺候躺在床上的大伯哥;晚上做完家务,再给残疾的丈夫按摩,时常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这个家也因为她重新有了生机。

六年前,王世秀和丈夫开了间小小的理发店,顾客大多是附近的老人。原来,婆婆在世时,王世秀为了老人家清爽利落,便自学了理发。“婆婆走了之后,我想社区里肯定还有很多高龄老人有理发需求,他们不需要什么新颖的发型,只要干净整洁,我就萌生了为大家低价理发的想法。”这间理发店被社区的群众亲切地称为最便宜的理发店,无论物价怎么变动,一直坚持六元一次的价格。遇上腿脚不方便的老人,王世秀会带上工具和丈夫上门理发,遇到孤寡老人和有困难的顾客,她常常摆摆手,笑着说不收费。

因为默默坚持的善举,王世秀成了社区里惠及乡邻的“手艺人”。大家都很喜欢王世秀,她总是面带微笑,热情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不少人也愿意向王世秀倾诉烦恼,只因从她身上能汲取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别人眼中,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用无言的爱和满心的孝来诠释人生的价值,以倾心奉献感动着身边亲友。

“这个家都是王世秀扛起来的。”大伯哥逢人便夸:“我这个弟妹就是我的亲妹妹啊!”面对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对整个大家庭的付出,以及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朴实的王世秀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作为一个人,应该多做好事,多做善事,这就是我做人的起码准则。”作为新时代女性,她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也影响着周围的村民,在迎江村营造了尊老爱老、构建和谐家庭的浓厚氛围。

芜湖日报记者 汪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