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暖新闻

“最美姑姑”不离不弃撑起幸福家

字体大小:

芜湖日报记者 赵丹丹

“瘦弱的身躯里,有大大的能量”,用这句来形容鸠江区汤沟镇三元村周桥自然村村民谭年华再准确不过。不到1.6米的个子、80多斤重的弱小身躯,却在灾难降临时,撑起了弱小侄儿和年迈母亲的一片天,成为守护侄子健康成长的“最美姑姑”。

灾难来临不退缩

农家小院里围出一小片空地,各种蔬菜长势正好;低矮的房屋里,看不到一件值钱的家具,却收拾得干净整洁——走进谭年华的家中,处处展示着主人的勤劳能干。

谭年华有兄妹四人,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儿,虽然自幼家庭贫困,却一直备受父母和兄长姐姐的疼爱。后来哥哥姐姐先后成婚,二哥和姐夫去了北京创业。单身的谭年华仍和父母住在一起,在村里务工,生活简单而又温暖。

这一切,在2007年5月19日那一天划上了句号。回忆当时的情况,谭年华泪流满面:“哥哥开车去山东出差,路上突然发生车祸,姐夫当时也在车上,两人当场身亡。年纪正好的两个人,好端端地突然一下子去世,家里人根本接受不了。”

从这场惨烈的车祸开始,这个家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谭年华的母亲经受不住打击,很快患病、卧床不起,听力也丧失大半;父亲思子心切,每天浑浑噩噩,3个月后,不幸落水身亡;嫂子带孩子回老家没几个月后,以外出打工赚钱为由,一去不返。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只剩下生活难以自理的74岁老人和年仅3岁的懵懂侄儿。

“一个好好的家,一下子成这个样子了,我不撑起来怎么办呢?”谭年华抹了一把眼泪说,侄子当年只有3岁,经常默默地坐在椅子上发呆,夜里睡觉时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一个胖乎乎的小宝宝,眼看着一下子瘦下去了。我当时心里就想,为了这个孩子,我也一定要把这个家撑起来。”

孝老扶幼终不悔

中秋节后的这几天,谭年华忙着帮邻村的种植大户卖草莓秧,骑电动车早上6点到地里,先把草莓秧一棵棵挖出来,再整理好,100棵扎成一小捆。一天下来能赚100块钱工钱。

在谭年华看来,这个“上班时间”已经非常难得:“之前去三汊河帮人家种毛豆,4点就得从家走,一直到下午5点才能回来。”

今年夏天的时候,谭年华去大户的稻田帮忙拔草,早上5点就得开始工作,“那个点天还看不见,要戴那种有灯的矿灯帽,低头用灯光照着,在田里一棵棵拔草。”谭年华说,除了高温,稻田里密密麻麻的蚊子也让人难以忍受,穿着长袖长裤还是被咬一身包,“但一天能赚100多块钱,再辛苦也得熬着。”

外人看来难以接受的这些艰辛,是谭年华15年来日复一日的日常。早些年,村里土地还没有大户流转时,谭年华种了十几亩的稻子,同样需要没日没夜地劳作。“那么瘦的一个女人家,一个人种十几亩稻子,家里还养了鸡鸭、种了蔬菜,真是了不起!”说起谭年华的吃苦耐劳,村里没有一个人不竖大拇指。

逆境之中“追光者”

谭年华家堂屋的一面墙上,满满贴着侄子谭鑫宇的奖状,把这个简陋的家衬托出几分喜气。谭年华一张张指着介绍,脸上写满自豪:“小学时年年是三好学生,还得了很多区运动会的奖。后来这些都是高中的,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从高一下学期到高三,每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够他缴纳学费了。”

在学校里,谭鑫宇和同学们一样阳光健康、爱笑爱闹。他的班主任说:“刚知道这孩子的事时,很担心他性格敏感阴郁,后面发现这孩子性格很好。多亏了他的姑姑像母亲一样照顾他,让他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

从3岁时遭遇巨大家庭变故的幼儿,到如今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少年,谭鑫宇身上,倾注着谭年华的无数付出。谭年华回忆说,侄子上幼儿园时离家较远,当时离家近的孩子中午都有人去接,为了不让侄子觉得孤单,她每天中午骑车20多分钟带饭去看孩子。初中时,谭鑫宇因患病休学成绩下滑,对学习产生畏难退缩情绪,谭年华急得找回自己的哥哥、姐姐,兄妹三人一起劝孩子。如今,谭鑫宇不仅成绩优异,而且非常懂事,放假在家时,他做完作业就主动做家务,吃过饭就抢着洗碗。

这份感恩之心,同样来自于姑姑谭年华潜移默化中的影响。即便身处逆境,但谭年华从不怨天尤人,反而充满感恩:“这么多年,政府帮助了我们很多,现在我们每个月能领1000多块钱的农村低保。我的哥哥姐姐也都帮了很大忙,比如帮忙承担侄子生活费等。”

在谭年华看来,最苦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如今她的愿望就是,侄子2023年高考时能考进一所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