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新闻

“逛逛后花园”走进沂蒙山天蒙旅游区

字体大小:
来源: 编辑:马卉卉 历史专题新闻

很多人以为沂蒙山是一座山,但其实它不是一座山,而指的是以沂山、蒙山为主的地理区域,主要区域在于山东临沂地区。沂蒙山中的蒙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它记录了大地28亿年以来的沧桑巨变。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素有“岱宗之亚”的美称。在上古时期,这里属于东夷文明,是中国祭山文化的发祥地,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李白、杜甫、唐玄宗、苏轼、康熙、乾隆等帝王圣贤都在这里或游览,或隐居,或赋诗称颂。

沂蒙山旅游区现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主要分为蒙山云蒙景区、蒙山龟蒙景区、蒙山彩蒙景区、沂山景区、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

今天我们来探访的是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地处沂蒙山山脉东段,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规划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核心片区96平方公里。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集山岳景观、森林景观、瀑布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景区内峰峦叠嶂、巍峨险峻、林木繁茂、溪洞纵横,森林覆盖率高达98%以上,是“沂蒙山区好风光”的典型代表和核心景区。

这里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养生文化、鲜明的民俗特色。在亿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断山裂海,造就了沂蒙山异彩纷呈的地质遗迹;这里地形多样,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素有"天然课堂"之称。这里环境优美,森林茂密,有北方原始森林较为完整的野生动物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0%,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个,属超洁净地区,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天蒙水质优良,富含硒、锶、偏硅酸等对人体极为有益的微量元素,使天蒙成为著名的养生长寿圣地,是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养生度假的理想场所。

这里有雄伟壮观的“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标志性文化景观建筑“望海楼”、具有“天然氧吧,动植物园”之称的塔山森林公园、明代道观“玉皇宫”、世界上最先进的索道设备、集奇、秀、险于一身的江北第一悬崖栈道、葫芦崖瀑布、森林玻璃漂流、高空极限荡绳、滑翔伞等20多个经典项目,大小景点近百个。景区还建成了全国首条山地无障碍登山游步道,行动不便利的特殊人群,可以坐着轮椅毫不费力得直达海拔近千米的世界第一人行玻璃悬索桥,一览群峰之壮美,体验云端凌空漫步的惊险与刺激!

沂蒙山小调优秀传唱人 宋守莲

这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象征,是一座孕育沂蒙精神的红色之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宣布过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就是《沂蒙山小调》。相信很多人对沂蒙山的认识,大都源自《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不仅唱出了沂蒙山的好风光,更完美诠释了沂蒙精神粹就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血肉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李林、阮若珊在此创作了享誉国内外的《沂蒙山小调》,随着斗争形式的不断转变,沂蒙山小调的歌词仍在不断修改。1953年秋,山东军区文工团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人在保留前两段的基础上,又续写了两段新词,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成为今天我们所传唱的版本。

这里还是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1939年1月1日,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就诞生于沂蒙山区。从诞生之日起,大众日报就是一张新型的无产阶级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与代言人。无论条件如何艰苦、战争如何严酷,从未间断、停刊,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的成长壮大是数以百计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战争十年,大众日报牺牲的同志共有578位,160多位乡亲为了掩护报纸献出了生命,这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聆听着《沂蒙山小调》悠扬的歌声,遥望着蒙山沂水间的美丽风光,缅怀着悲壮的英雄岁月,脑海里闪动着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妇救会、“识字班”、煎饼、鞋垫、独轮车、支前模范这些沂蒙特色的红色符号和一串串震古烁今的动人故事......沂蒙山的大美风光和沧桑历史等着您来感受!

全媒体记者 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