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V号

【江城心语】远去的渡口

字体大小:
来源: 编辑:王妍 大V号

五月的第一天,老伙计们相约出去走一走。

风已暖,雨已停;暮春的繁花尚未谢幕,初夏的芬芳已悄然登场;天空澄澈透明,微风明媚和蔼,一切刚刚好。

哥几个原本打算到滨江公园转转,去时看看“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归来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边走边聊来到宝塔根,不知谁说,去十里江湾吧,那儿风景好。没有异议,反正就是出来逛,去哪里都一样。前些日子,在家憋坏了。

移步转向,穿过中江塔旁翠竹林立的林荫小道,踏上一座铁制楼梯,登桥远眺,豁然开朗。跋涉千里而来的长江,在这里转了个弯,放缓脚步,张开有力的臂膀把青弋江拥入怀中;而青弋江带着皖南的清秀和风韵,像一个和母亲失散多年的孩子,一头扎进长江母亲宽阔的怀里。

站在桥上,我忽然没来由地想起,脚下曾经是个渡口。

我曾经在这里渡过几个来回。在当时,从宝塔根乘渡船过青弋江,比从中山桥过青弋江,要节省约一个小时。

第一次乘渡船过河是小时候(可能是长江穿城而过,青弋江在芜湖人口中只能屈称为“河”),谁带的我?为什么要过河?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只记得坐在船上的我闻到一股清新的,水润润的味道,带着淡淡的河水的香。我一直无法描述那种味道,直到后来读汪曾祺老先生写:“吃蒌蒿,‘极清香’……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才恍然大悟。

长大后,我漂泊长江数十年,到过无数个渡口,火车轮渡,汽车轮渡,人车混装轮渡……,见过各种各样的渡船,钢铁的,水泥的,木头的,竹子的,它们有的有几层楼高,有的就是独木舟,或者是几根竹子扎的竹筏。虽然大小不同,材料不同,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把人渡到彼岸。

有人说,人的一生,都是在“渡”。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姑娘未婚生了个孩子,被家人逼的无奈,姑娘说孩子是庙里和尚的。于是,姑娘家人便把孩子送到庙里,和尚也不辩解,收下孩子抚养。过了一年,那姑娘实在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告诉家人,孩子父亲是另外一个人。姑娘的家人觉得冤枉了和尚,就赶紧去抱回孩子,这时的和尚虽然面目憔悴(一个和尚带个吃奶的孩子,艰辛可想而知),却依然什么也没有说,把孩子还给了姑娘家人。有人问和尚,你为什么不解释?和尚说,我是在渡她,渡她向善;也是在渡己,渡己行善。

如果说上面这个故事有些虚无,那么,下面这个故事却是真实的。

400多年前的中国明朝,有个叫陈振龙的福建人在吕宋岛(菲律宾)做生意,他发现当地有种易成活、产量高、能熟吃也能生吃的粮食作物,便想把它带回经常因天灾人祸而发生粮食短缺的祖国。但是这种在当地叫朱薯的植物,被当时吕宋岛的统治者严令禁止出口,违者杀头。无奈之下,陈振龙只好将高价购买的朱薯藤苗藏匿在回大明商船的缆绳中,历经千辛万苦,冒死将朱薯带福建并栽种成功,而后向全国推广。在这之后,中国数次经历饥荒,许多人就是靠着朱薯(红薯)活了下来,这里面也有陈振龙的后代。

渡人等于渡己,渡己等于渡人。一个人的冒死之渡,拯救了亿万人,“红薯之父”陈振龙诠释了什么是“渡”。

佛说,你遇见的人和事,皆是在渡你。

有人雪中送炭,有人落井下石。雪中送炭让你感受人性的善良与温暖,落井下石让你知晓人性的丑陋和卑鄙。既然雪中送炭的爱能让人备受鼓舞,那落井下石的伤害为何不能成为向阳而生的动力?人生,本就丰富多彩。

眼前的渡口虽已远去,心中的渡口却从未离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渡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渡船,生命是一条长河,你是过河人,也是摆渡者。

人生如渡,自渡渡人。渡过,即超越。

如果大家有好的故事想分享

欢迎投稿给我们

如果你也爱好写作热爱分享

不如投稿给我们

邮箱 jrwhjcxy@163.com

你的写作才华将在这里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