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江资讯

9147人!这些年轻人为何留在了芜湖

字体大小:

8月26日,当大江资讯记者联系上奇瑞控股人力资源部招聘中心工作的章宇时,她正拖着行李箱准备赶往火车站。“马上出差,去外地准备集团2023届校招工作。


这位来自铜陵市郊区的女孩,今年7月刚刚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芜湖学习生活了四年,很喜欢这个城市的节奏。”章宇告诉大江资讯记者,毕业前,她一共收到了6份offer,其中不乏一些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但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芜湖,入职奇瑞集团。“芜湖是一个让人很容易产生幸福感的城市,我选择的工作和行业也是我所热爱的,这种爱与被爱的相互成全,让我决定留在芜湖发展。”

芜湖通过直播探企的新形式向高校大学生展示芜湖的发展环境和产业布局。

据统计,2022年毕业季,在芜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4.9万余人,像章宇一样因热爱这座城市而选择留下来的在芜高校毕业生有多少?近日,大江资讯记者就此采访了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截至7月底,2022年在芜湖高校毕业生留芜就业人数为9147人。去年同期,在芜高校毕业生留芜就业人数为6800余人。一年来,芜湖用真心和诚意,以及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招引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留了下来。
留下来!让“孔雀”少一些东南飞

“以前们把人才的流失,称为‘孔雀东南飞’,江浙沪先发地区的产业优势对在芜高校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虹吸效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周炜称,这些在芜就读的高校毕业生,是“家门口”培养的人才库,如何让这个人才库里的人少一些“东南飞”,让越来越多的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来,芜湖相关主管部门一直在努力。
芜湖在各高校举行“城市认知”宣讲。

城因人聚而兴,人因城兴而居。在“家门口”择业就业,芜湖有着近水楼台的招引优势。近年来,芜湖也一直在为提升大学生留芜就业而努力。从一场场进校园的宣讲盛会,到一条条真心诚意的引才政策,再到一项项真金白银的用才举措,芜湖有着坚定的“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诚意和决心。


2021年以来,芜湖强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首家成立人才集团,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重磅推出“紫云英人才计划”等支持政策。“一名本科生在芜湖可以享受到20万元左右的补贴,博士生能够拿到40万元。”这是求贤若渴的芜湖对每一位人才许下的诺言,因为“芜湖的C位永远属于你们!”
据介绍,为吸引高校毕业生人才来芜留芜,芜湖市出台了“紫云英人才计划”,启动“3113”人才工程,结合打造创业芜优之城,聚焦大学生等青年人才在芜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创新实施就业补贴、创业补贴、面试补贴、项目资助、租房补贴、社保补贴、安居补助等19项补贴政策,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青年人才支撑体系……这些“一掷千金”大手笔的背后,也恰恰印证了芜湖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魄力。
芜湖,这座起飞之城是否值得留下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在芜高校毕业生用他们一份份精美的“简历”在“投票”,与章宇同样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秦忠云,是202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如今就职于镜湖区税务局;还有毕业于该校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的王佳虹,也顺利入职南陵中学……芜湖也正敞开温暖的双臂,将这些人才揽入怀中。


留下来,芜湖对你们很用心

今年上半年,芜湖为来芜留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兑现一次性就业补贴、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补贴、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等各类奖补8800多万元。另外,全市开展了各类创业培训共帮扶804人,提供创业服务3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47亿元。
今年暑假正式入职芜湖宣州机场的王祖雄正是享受政策红利的一员。据王祖雄介绍,他今年毕业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上学期间就在芜湖宣州机场进行了长时间在岗实习,并最终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芜湖航空事业的一员。

“选择留在芜湖,真的能被很多人才政策暖到心窝里。”王祖雄告诉大江资讯记者,以他个人为例,就在前几日,他刚刚领取了1000元的面试补贴,目前他在单位附近租房居住,按照政策每年还可以领取6000元租房补贴。如果现在在芜湖购房,专科学历毕业生给予50%契税补贴和1万元安家补助;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给予全部契税补贴和2万元安家补助
另外,在芜湖稳定就业超过6个月,就能获得最高1万元的就业补贴,就业满1年还将享受最长12个月的社保补贴
“这些政策扶持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与其说是物质支持,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支撑,让有想法的年轻人敢闯,让有梦想的年轻人有一个能栖脚的地方。”王祖雄动情地称,对大学生来说,与城市的情感共鸣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
图片


发展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周炜告诉大江资讯记者,为鼓励高校毕业生来芜留芜就业创业,芜湖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每一条政策都是真金白银,每一项举措也都是对人才的尊重。芜湖用情用心,以诚意相待,愿与每一位人才携手前行。


记者:周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