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块新闻

鸠兹英才 | 鲁修林: 国乐“新声”耀芜湖

字体大小:

鲁修林,安师大附中音乐教师、芜湖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芜湖市第五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芜湖市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安徽省中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和基本功比赛双料冠军。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和艺术工作者,他注重在音乐教学、研究领域探索对中国唱法,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唱法的研究探索和推广,他两上央视舞台,为宣传芜湖、推广芜湖,讲好芜湖故事贡献出一份“新声”力量。


推广“中国唱法” 


“中国唱法有着显著的民族音乐特征,更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共鸣性,能充分体现出现代音乐审美取向与歌唱方式,我愿意为研究和推广中国唱法做些事。”鲁修林对记者说道。


“学生对中国唱法的兴趣比我想象地高很多。”鲁修林说,“虽然现在有些孩子喜欢国外音乐,但在课堂上,当我介绍起我们的中国唱法时,他们很有兴趣。”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在课堂上,如何让他们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在艺术素养提高的同时,放松心情、愉悦身心,更好地投入学习,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标准,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是我当初选择在课堂上推广中国唱法和一些民族音乐的动力。”

“近二、三十年,在中国刮起美声学派风,向欧美学习发声方法,认为外国的声乐水平高,鲁修林说,“很多学习者声音不正确、语言很弱,发音不标准,导致‘假洋鬼子’很多,这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漠视。”


2018年,鲁修林申报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在选择申报项目时,鲁修林考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在推广以“中国唱法”为特色的中国艺术文化方面做有力的探索。


“就拿我们芜湖举例,在传统戏曲方面,有梨簧戏,在民歌方面,有繁昌民歌、大桥民歌,这些都是起源于民间,极具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提到中国传统唱法的具体案例,鲁修林如数家珍。


鲁修林所提到的繁昌民歌是芜湖民间艺术的一张瑰丽名片,它的起源时间已无准确的考证,最早有记载的是明清时期。当时,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人口繁衍不断增多,为繁昌民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民歌创作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繁昌民歌从明代起就非常盛行。繁昌地处‘吴头楚尾’,是吴楚文化交融之地,繁昌民歌也有‘吴歌’之称,足可见当时繁昌民歌的兴盛。”鲁修林介绍说。

(图为鲁修林正在录制繁昌民歌)


“大桥民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北宋,当时北宋词人李之仪有一首《田夫踏田歌》,从名字你就可以听出来,这是一首类似于劳动号子的民歌。”鲁修林说,“单就我们芜湖来说,就有这么多可以研究、推广的‘中国唱法’样本,作为一名教师、艺术工作者,我感到责无旁贷。”


于是,鲁修林将申报项目定为“中国唱法的有效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目标就是结合安徽、芜湖本地地方民歌创作、演唱作品。


“其中,繁昌民歌的录制工作最辛苦,为了更好地表现原汁原味的繁昌民歌,我实地采风,学习繁昌方言特点,了解音乐风格特点,还邀请繁昌资深音乐工作者作专业指导,最终完成了繁昌民歌的录制工作。”鲁修林不无感慨地回忆起完成项目的点滴。


讲好芜湖故事


《船工号子》《红红的太阳升起来》《大江南》,这些极具芜湖本地文化元素、运用中国唱法的歌曲都收录在鲁修林项目成果中,同时,他所撰写的论文《中国唱法的有效实践和研究》也发表于国家级刊物《论证与研究》第四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研究推广中国唱法做出了贡献。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鲁修林和大哥鲁修山共同作曲,妻子陆娟丽作词,共同完成了战疫歌曲《静待花开》的创作,这首歌在疫情期间广为流传,“静待花开,静待春来。在最艰难的时光里希望依然在,你能感动我,我会感动你,阴霾总会散去,阳光更灿烂。”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用朴实无华的歌词为疫情中的人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鲁修林和他的大哥、二哥曾经数次登上央视舞台,参加过《越战越勇》《暑期七天乐》等多档节目的演出,“鲁家三兄弟”的演出获得了专家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让大家了解了他们的家乡——芜湖。

“歌唱的方法并非集中于发声方法方面,要体现于民族风格和文化精神层面。”鲁修林说,“我无论是演出,还是研究和推广中国唱法,都是在传承这种传统唱法的同时,希望有新的发展和突破,说到底就是要建立‘文化自信’,为国家、城市发展服务。”

用音乐歌唱芜湖,让文化浸润芜湖,使更多人了解芜湖、爱上芜湖、选择芜湖,提升芜湖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更多年轻人来到芜湖,感受这座有着“大江大湖大梦想”的城市的独特魅力,是鲁修林最想继续做的,这一切无疑都是“文化自信”的最好注脚,更是他肩头扛起的千钧重担。


□记者 花磊  图片为资料图片 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