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决算,“三公”经费支出规模再压减

字体大小:

7月21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向社会公开2021年度部门决算,公开的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扩展。


部门决算,是中央各部门依据有关法律和自身职能编制的,反映部门所有预算收支和结余执行结果以及绩效等情况的综合性年度报告。


简单理解,部门决算是部门过去一个年度“花钱”的情况,公开部门决算就是向社会“摊开”账本、接受监督,并以此作为改进的依据和参考,不断提升“花钱”的效果。


最近三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花钱更要问效,一方面要“过紧日子”,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另一方面,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要为经济“稳增长”作出贡献。


这些都写在今年的部门“账本”里。部门决算公开进入第12年,在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的同时,依旧呈现出新意。公开内容上的几处明显变化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疫情之下,财政如何支持中国经济稳增长?


公开9张报表,每一项职能都对应一笔支出


总体看,今年公开内容的框架没有变化,可以总结为“职责-经费-绩效”,即履行部门职能要有相应经费支出,每一笔经费支出都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今年,中央部门继续用9张报表来呈现整年度经费支出情况,包括收入支出决算总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等,涵盖了部门收支总体情况以及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除涉密信息外,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等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项级科目,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进一步细化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每一项具体职能对应着一笔具体支出。


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为例,“明细表”中将支出分成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在项级支出科目中进一步细化公开款级支出科目,比如,在“商品和服务支出”项级科目下,进一步细化公开了“办公费”“印刷费”“取暖费”等27项款级科目。


“三公”经费支出规模压减,多部门少于年初预算


各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历来受到关注。在保障部门正常履职需要基础上,近些年“三公”经费支出规模总体呈现不断压减趋势。


疫情之下,政府更要“过紧日子”。在2021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要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中央财政带头,地方财政也要从严从紧,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从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情况来看,“三公”经费支出明显减少,也少于年初预算。


以国务院国资委为例,部门“三公”经费支出中不仅包括国资委机关,还包括其所属二、三级预算单位。2021年度,该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决算328.88万元,完成预算的25.6%。


国资委表示,决算数大幅小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是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之受全球疫情影响,推迟或取消了按计划需赴国外开展的工作任务,很多国际活动延期或改为线上举办,使得因公出国(境)费同预算相比大幅减少。


国资委决算显示,2021年度,该部门组织出国(境)团组共计4个,全年累计出国10人次。因公出国(境)费支出决算9.06万元,大幅少于预算数(322.16万元)。


政府“过紧日子”并非时宜之举。刘昆在年初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谈到,“不论资金宽裕还是紧张,始终注重统筹收入与支出、需要与可能……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增加


在绩效部分,今年,中央部门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花钱要问效,绩效公开有助于中央部门进一步优化对资金的使用,提升透明度。


今年,项目绩效自评公开数量大幅增加,同时,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数量增长到586个,比上年增加93个。


财政重点绩效评价项目个数由上年40个增加到今年72个,涉及资金1.3万亿元。36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阅,比上年增加7个,涉及资金6000多亿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今年,首次将中央本级基建投资项目、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等纳入重点项目绩效评价范围,并首次在部门决算中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说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告诉记者,为应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国家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支持基建投资、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都是主要手段,将这两项内容纳入评价范围,能够及时反映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首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情况进行说明,则反映出预算绩效管理逐渐走向全覆盖。他解释,2018年,中央发文要求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其中就提到要“全覆盖”,也就是要把预算绩效管理覆盖到四本预算,从原来的主要是在一般公共预算进行绩效管理,逐渐覆盖到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记者还注意到,今年新增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试点。


白景明认为,这也是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的一个体现,此前绩效评价主要针对某一个项目的支出,现在已经逐步扩展到部门整体支出。随着试点的逐步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也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细化政府采购支出公开,反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今年的部门决算公开还细化了政府采购支出的有关情况,主要是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企业情况,公开了货物支出、工程支出和服务支出授予中小企业的分别占比。


这实际上反映的是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执行情况的进一步细化。疫情以来,财政部门接连出台一系列举措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其中就包括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


目前,货物服务采购项目面向小微企业的价格评审优惠已经由6%-10%提高至10%-20%,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今年阶段性由30%提升至40%。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介绍,往年仅公布中小企业合同、小微企业合同额度及占政府采购的比重。今年增加公开了货物支出、工程支出和服务支出授予中小企业的占比。


他表示,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政府采购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有类似要求,但执行情况尚不乐观。部门决算公开信息中细化相关内容,有助于引导推动各部门落实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社会各界分析相关政策领域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领域相关制度设计,更好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白景明认为,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六稳”“六保”的关键。今年是政府采购支出情况连续第7年向社会公开,在维护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也体现了财政政策的方向。通过公开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情况,从而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