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新闻

【头条工作室】“量质齐飞”,芜湖航空产业加快提档升级

字体大小:
来源: 编辑:王妍 历史专题新闻

航空产业代表了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先进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

当前,航空产业正成为我市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现“四个走在前列”的重要引擎。记者日前探访位于新芜经济开发区的航空产业园发现,我市持续深化“一区两基地”建设,构建航空产业生态链。特别是今年以来,航空产业厚积薄发、“量质齐飞”,提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聚力攻坚,从制造迈向智造

在航瑞航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一款代号为“蜂鸟”,长宽高总和仅为88厘米的发动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小的重油航空发动机。它将广泛应用于无人机领域。”总经理助理王安群告诉记者,聚焦研究低油耗、高空长航时、高功重比、高可靠性的活塞式重油压燃发动机,公司成功研制出7款产品,获得省市科技多项重大专项项目,突破30余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并历经苛刻的四级验证体系,多款产品在军民客户市场进行搭载试飞。

在航瑞,航空发动机完全自主开发的过程,实现了“自主、可控”和“强替代”的目标。不仅支撑国内市场迫切需求,更为国家层面解决关键局部领域技术“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们打破国际重油动力的禁售、多项技术指标填补国内空白,整机性能指标达到国内一流,部分参数国际同类产品处于领先水平。”

雄名航空科工,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可以设计制造端面弧齿、端面直齿和端面扇形齿并将三种齿形进行产业化的企业。产品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的航空航天、能源、轨道交通、船舶和精密机械等重要领域。

雄名航空科工董事长徐文彬说,早在2013年,雄名航空科工就开始启动研发和团队建设,每年均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的30%作为研发费用。2015至2018年,又投入8000万推动生产基地建设,采购多种精密磨削加工设备和高精密检测设备。目前产品精度达到小于0.002毫米(2微米),重复精度达到1秒,回转精度达到2秒。

“在航空领域,发动机能达到几万次的高转速。端齿精度越高,发动机运转效率越高,使用寿命也越长。我们的产品较市场同类可以提升以上效果15%以上。” 徐文彬自信满满地说,根据良好的市场表现,公司计划实现年产50万只端齿产品的目标。并把雄名打造成“精密端齿”和“航空产业高精密加工”的名片,在2到3年后,实现机械产品制造精度从微米级向纳米级的跨越。

加速“起飞”,引领高质量发展

驱动航空产业加速“起飞”,企业要甘于寂寞、苦练内功,政策保障和顶层设计也不可或缺。今年以来,我市加快产业和创新要素集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强服务扶持能力,高质量发展成果接连显现。

今天的芜湖航产园,已吸引包括整机、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部附件、航空维修等40余家关联企业入驻,总投资额超200亿元。今年新增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额24.9亿元。在中电科钻石飞机,DA42单机型订单年内预交付50架,在全省首获适航认证,TA-20教练机首飞成功;在航瑞航空,活塞发动机点火成功并开展高原试验;在卓尔航空,螺旋桨实现批量生产;在长捷,小型航空发动机已建成投产;在全国首个通航科技创新园,招商运营如火如荼,年内工业厂房入住率将达50%……

今天的芜湖航产园,与国外先进航空企业深化技术合作,承办2019年中国(芜湖)通用航空设计制造发展大会,组织园区企业参加2019莫斯科防务展、第53届巴黎航展,推动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落户芜湖,建设引进培育航空产业创新人才500余人,积极筹建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华东地区非学历教育培训基地,培养符合航空制造、应用和服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芜湖航空产业美誉度、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

今天的芜湖航产园,积极落实我市扶持产业发展“1+5+6”政策体系相关政策,对通航企业成长全过程支持覆盖。引进规模10亿元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为4家航空企业担保贷款4200万元。市县两级航投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同步并发起设立至少100亿元的航空产业基金,筑牢企业发展资金链。获批3000万元省战新基地奖金。重点支持7个航空类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兑现奖金1.2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分析问题,研究政策、破解难题,持续做大做强航空产业体量质量,加快构筑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现代航空产业体系。“芜湖县航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斌说,园区将聚焦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高端通用飞机研发制造基地、国家中小型航空动力研制基地、多功能无人飞行器研制基地,打造同行研发制造全产业链,谋划建设华东通航运营枢纽和长三角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同时抓住三元通用机场建成通航、芜宣民航机场全面开工、G60通航产业联盟成立等有利条件,推动知名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企业在芜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高端要素资源集聚,为航空产业发展集聚更多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助力我市航空产业提档升级。

全媒体记者 王世宁 图:杨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