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新闻

【头条工作室】生态芜湖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篇章

字体大小:
来源: 编辑:叶荔 历史专题新闻

8月30日,随着一声爆破巨响,位于天门山景区的“皖江第一跨”南塔顺利爆破, 加上今年3月成功爆破的北塔,标志着有60年历史的“皖江第一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也由此,诗仙笔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自然江景重现于世。

这座国内第一批、安徽第一座220千伏大跨越长江输电通道,是长期沟通皖南皖北的主要枢纽,担负着安徽北部与华东电网联络重任,可谓亲历和见证了中国电力的发展,为我省及华东经济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劳。而今天,随着中国电力事业的进步,它的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和还景于民,也正成为我们生态文明思想演变的生动演绎。

护一江碧水东流 守生态优先红线

芜湖是一座沿江城市,拥有国家一类水运口岸,这是自然给予的禀赋资源。但在早期城市发展进程中,由于缺乏建设前瞻性,对长江岸线的开发强度过大,先有码头后有取水口的情况并不鲜见。

中石化码头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时代产物”,建时位于郊区,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距离芜湖市中心不足4公里。油库厂区南边不足50米处,是挨着油库围墙而建的居民小区;在距离码头不足150米的长江下游处,是承担了芜湖老城区60%居民用水的二水厂。

搬迁,是最好的选择。

码头的搬迁并非易事,市领导多次协调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加以推进。市委主要领导就中石化码头搬迁,曾坚定表态:“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解决,躲不过去,绕不过去,也拖不过去,再难也要投入。”

2017年4月25日,建于1952年的中石化芜湖分公司油品码头正式关停。从2001年开始商谈搬迁工作到关停,历经整整16个年头,这场水源环保博弈终于有了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这一生态理念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为国护江、为民治江、为城建江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全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水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力求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关闭不合规码头、取水口,建立备用水源,取缔非法码头、非法修造船点和黄砂经营点,实施生态复绿,建设覆盖长江及重要支流27个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整治黑臭水体……经过全市上下齐心整治,全市共释放长江干流岸线约27公里,清理出滩涂陆域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如今从市区由南向北溯江而上,从澛港大桥到临江桥,再到游船码头,最后到弋矶山医院,这里构成了全长10.4公里、总面积8.12平方公里的“十里江湾”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和游客最青睐的“打卡”胜地。

以转型提能升级 向环境要生产力

保护不是不发展,而是高质量发展。

芜湖的态度很明确,“要绿色GDP”,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保护好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也换来金山银山。”

我市大力开展生态环保“1337”绿色行动,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条主线,实施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煤炭消费总量、落后产能规模“三减”行动,增林地、增绿地、增湿地“三增”行动,加快补齐城乡污水处理能力、黑臭水体全面治理、工业园区环境设施建设、长江保护与修复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地及固体废物监管等七个方面短板。

一边是向落后产能坚决说“不”。通过深度治理,钢铁、电力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玻璃行业实现“环保领跑”,积极开展减排技术攻关,主动在国标的基础上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一半以上;实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和19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一批批小水泥、小矿山被关停置换,等等。

一边是通过提升“含金量、含绿量、含技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

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经过安徽海螺集团的技术研发和处理,都成了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有效解决了危险废弃物处置麻烦、污染环境的难题。全球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于2018年10月在芜湖建成投运,按照目前产能计算,一年将捕集纯化5万吨二氧化碳,平均每月减少4千多吨二氧化碳排放,成为生态环境效益新旧动能转换的典范。

有破有立。我市通过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现代农技装备、航空、轨道交通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生态化,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获批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8%;服务业比重达45%,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和服务外包等重点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1.5%,成为芜湖经济持续发展的“新能源”。

城市有了高颜值 生活添了幸福感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于心的民生情怀。

如今漫步于芜湖城区,处处跳动着绿色的脉搏,在呼吸间绽放着生态之美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描绘着芜湖人的幸福底色。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围绕这一定位,我市积极推深做实林长制,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聚万众之心,将芜湖建设成山青、水绿、天蓝、空气优的生态绿城,也让芜湖成功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步行300米有绿地,步行500米可到公园”已成为现实,雕塑公园、中央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等一大批绿化精品工程,让芜湖变得精致而秀丽,更让居民们感受舒心与惬意。

《芜湖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7-2030年)》中,计划总投资13.1亿元,规划到2030年,全市形成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省级湿地公园、14处市级湿地公园、6处湿地保护小区,全市9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天然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生态产业在富民与惠民之路上欣欣向荣。大浦乡村世界、霭里农家乐、六郎花海、丫山牡丹、马仁奇峰等一批绿色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芜湖生态产业优势逐渐显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互交融,生态文明指数不断提升,生态资产逐渐富集,在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的情况下,2018年公布的芜湖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更令人欣喜的,是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开始确立。每一个芜湖人都意识到,环境保护不再是政府的事,不再是一时一地的事,而是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全面升级。放眼今天的江城大地,无论是低碳交通的流行,还是绿色建筑的推广,都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今年11月,我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切实提升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这一次,全市人民齐上阵,大家都在为这座城市的绿色、美丽尽一份心。

芜湖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新路上越走越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秀美画卷正在款款展开。

(全媒体记者 陈旻 张学桥 /文 郑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