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下

白鲟无声再见,不要让“永别”的那一天真正来临|新京报快评

字体大小:
▲2022年6月18日,观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白鲟标本。图/IC photo

7月21日晚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这一中国的特有种和长江的旗舰物种,就这样和我们无声地说了再见。

白鲟是长江里食物链的顶层物种,据公开资料显示,白鲟体长通常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游速迅疾。最大的白鲟可以长至七八米,有“水中老虎”之称。

鲟鱼这样体型巨大的淡水鱼类,其生存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其实白鲟灭绝仍然是可以避免的事情。

根据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世界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一种又一种鲟鱼正在从世界河流中消失,令人扼腕。尤其是,当白鲟和白豚两种长江中生态习性不同的生物,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深刻教训。

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如今,鲟鱼的未来已经悬于一线……非法捕捞、产卵场及栖息地破坏等原因,使得这些在地球水域中自由游曳了1.5亿年的标志性物种越来越难以生存。

大自然就像复杂精密的机器,任何一颗螺丝钉的松动,都能酿成毁灭性的事故。地球生命已历经五次由极端自然现象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大规模“灭绝”事件。现今,许多专家警告说,第六次大灭绝危机正在发生,而这一次则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有统计显示,自1500年以来,地球可能已经失去了200万种已知物种的7.5%至13%,亦即惊人的15万至26万种物种。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出现,也让我们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资料图:长江鲟。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网站

尤其是近十年间,在各种夺人眼球的萌宠短视频的镜头之外,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如云南大象不得不长途迁徙寻找“新家”;燃烧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让我们正在经历最炎热的夏季;根据联合国气候科学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说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来到200万年来的最高值。

这次白鲟与我们“永别”,也是地球的生态系统向我们发出的又一个警告:地球上三分之二的海洋和四分之三的陆地已遭到人为破坏,很多动物植物已经无处容身。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表示,人类对自然的日益破坏不仅对野生动物种群,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新冠全球大流行的当下,采取前所未有、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数量在全球范围内下降的情况,保护人类与自然未来的健康和生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面对空前的生态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刻不容缓。生物多样性将我们这个世界的每条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的生物链相连接,每一种生命形式,无论多么微小,于整体都必不可少。

一位生物环境学家说过,“我们是唯一对我们的未来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有意识选择的物种。”因此,人类必须携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从生态、国际、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一致行动。比如,从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效地向清洁能源过渡,减少碳排放量;加强区域合作,更有效地进行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等。

同时,人类也需要改变必要的生产和消费的方式。改进技术,减轻人类必需品的生产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压力,逐步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减少浪费,鼓励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对工业品的产生、使用、直至废弃,采用更加可循环、可降解的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等等。

面对一场场我们与其他动植物本不该有的道别,是时候好好反思,修补人类与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了。否则,当我们离去的那一天,没有谁会为我们“悲伤”。

撰稿/ 周威(科普作者)
编辑/ 刘昀昀
校对/ 王心